伪君子的暗箭难防,真小人的明枪不易躲(1 / 1)

中国几千年来奉行的儒家思想以“仁义”为核心,然而南怀瑾先生指出:仁义的确是一种好德行,但是这种德行用久了,便会成为人们用来争权夺利的工具。

道家思想对仁义持批判的态度,其原因就在于此。他们并不是否定道德观念,而是从反面论证。老子曾说,道德颓废,才有礼仪之说。庄子也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为何有此一说?因为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诸侯的征伐口号,大体上也都是标榜仁义,而实际上并不是真行仁义,只是利用仁义的美名,以达到争权夺利的目的。

这些以仁义为幌子而图谋自身利益的人,就是所谓的伪君子。与令人憎恨的小人颇有不同,小人行事,众人已知其邪,故能防范;然而伪君子者,口蜜腹剑,满腹经纶与道理,事事讲得条条有理,但做起事来却违背良心,本以为他光明坦**,却在不知不觉中,坠其陷阱,受尽欺骗和侮辱。

王莽乃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

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因此王凤去世前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前22年,王莽初任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翌年,汉成帝薨。汉哀帝继位后丁皇后的外戚得势,王莽退位隐居新野。其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儿子自杀,得到世人好评。

公元6年,王莽毒死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王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从居摄二年(7年)翟义起兵反对王莽开始,不断有人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称帝。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位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做皇帝的先河。

后来复古改制,进行改革,但由于贵族、豪强破坏,改制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使阶级矛盾激化。他又对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发动战争,赋役繁重,横征暴敛,法令苛细,终于在公元17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新王朝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王莽也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说得最为精彩: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啊,伪君子就是这样,表面满嘴仁义道德,暗地里却任意妄为。

伪君子是阴险的道德家,说着言不由衷的谎话,干着欺世盗名的勾当。他们有蜜糖般的谎言,有处心积虑的幌子以及儒雅的外表和夸张的表情。他们有慢条斯理的言辞、文绉绉的腔调,甚至连举止都是做作的。而真小人就是小人,表面和内在都很小人。真小人是灵魂丑恶的家伙,在道德舆论即将毁损、崩塌时疯狂地叫嚣,呼吁大家和他一样尊奉自私、残忍和不择手段,以便给道德舆论致命一击。小人们用他们的肮脏,摆开了一个比世界上任何真正的战场都令人恐怖的混乱方阵,使最勇猛的斗士都只能退避三舍。

提到伪君子和真小人,让人想到金庸的《笑傲江湖》,其中那表面温、良、恭、俭、让的岳不群,算是谦谦君子的典范,可是一部葵花宝典,便把他所有的伪装撕破,最后男不男、女不女,与之前的君子形象形成强烈对比,真是绝大的讽刺;而与之相对的真小人要算任我行了,从他的名字上已经能够感受到天下任我驰骋、管他仁义道德的意味。

俗语说: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其实,伪君子与真小人都十分可怕,柏杨先生曾对两者有一精妙论述:“伪君子”有时被逼到墙角,他的良心还有萌芽可能,“真小人”则根本没有墙角。圣洁的理念,可能使“伪君子”醒悟,却不可能使“真小人”醒悟。“伪君子”有所顾忌,所以才伪;而“真小人”则挑明了“我是无耻之徒”,便无所不为,无恶不作。

伪君子令人如沐春风,使你舒服而无提防,正是暗箭难防;而明枪也不易躲,真小人恶人恶语,无所顾忌,一招接一招,说不定哪招就致命。

做人,须防真小人,也须防伪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