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在讲述孟子的人生际遇时,有感而发地说,古今中外,许多能影响千秋万世,被后世称为圣贤的伟人,在当时,大多处境都很凄凉寂寞。之所以这样,原因就在于他们的选择。孟子选择了为“王道”政治奔走,而当时的国君更注重的是君临天下的“霸道”之业。
《史记》一书中,司马迁为孟子这个选择的后果做了很好的注解。孟子奔走于各个国家,都受到冷遇,而孟子之后的驺衍却是风光无限。“是以驺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驺衍在齐国极受尊敬,连稷下先生在他的影响下,也受到了齐王的敬重和优待。当驺衍到魏国(梁)的时候,惠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而且惠王还用接待国宾的大礼来接待他。正是“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也。后来他到赵国的时候,当时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平原君竟然不敢和他并排走路,小心翼翼地侧着半个身子在后侍从,非常恭顺。到了行馆以后,在请驺衍坐下之前,平原君亲自用自己的衣裳打扫了一下座位,表示恭敬。
其实,无论是孟子还是驺衍,都是治世之才,孟子是圣人,驺衍也不是欺世盗名之辈,只是二人的思想不同。恰好一人的思想主张与当世君王的意愿相符,从而得到重用;而另一人却因其思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能为君主接受而已。两个杰出人士却有不同的命运,原因只在于选择。
人生中不可避免地要选择。在选择之前,未来是不确定的;在选择之后,你的选择就成了既定的事实。即使有无数人对你的选择产生非议,都不得不接受你已经做出的选择。
人生就像是一条通向未来的路,你所做的每一次选择就是这条路上的一个岔道口,它们不停地延伸,把你带向生命的终点。只有到了你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一瞬间,你才会知道自己归于何处。到了那个时候,你心中会或多或少地有着某种遗憾或懊悔:“当初,如果我……就好了!”你却永远无法再次回到当初的那个起点重新做选择。可你不能不选又不能全选,不选也是一种选择,不选和全选只在特定空间、时间和事件中存在。
因此,你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为这个选择埋单,无论其结果是好还是坏。
颜回和子贡同为孔子的弟子,二人的遭遇却大不相同,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不幸的是颜回早逝,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道:“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被收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孔子在颜回逝世之后感叹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而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贡博学多才,洞察时势,能言善辩,在经商和社会活动方面都很有成就。《史记·货殖列传》共记载17人,子贡列在第二。子贡善于掌握市场信息,并“与时转货赀”,在商业经营和国际贸易中取得巨大成功。他“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子贡将经商与政治目的联系在一起。他经常“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越王勾践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正因为经商致富,他才有显赫的政治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无论是孟子与驺衍,还是颜回与子贡,他们因自己不同的选择,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孟子和颜回等当初寂寞处世的人,都在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之后,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孟子“亚圣”之称就是明证。而颜回虽然早逝,并没有留下系统的论著,但孔子一句“贤哉回也”,也让后人对其景仰不已。而驺衍和子贡在当世风风火火,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同样值得尊敬。做利在当代事,或者功留千古名,两者都有其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同样值得提倡,如何选择就留给后来者评说和实践了。
总之,无论做出何种选择,只要能够自得其乐,认为这样的选择是值得的,并能为其后果负责,如此面对选择、面对人生,相信人生就会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