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个接着一个的十字路口,如果走错了,最后达到的可能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学会选择,不要被他人的论断束缚了自己前进的步伐。追随你的热情,追随你的心灵,它们将带你到你想要去的地方。
美国教材中入选的三个中国人之一便是陶渊明。他入选的理由是:出生在上流生活,出污泥而不染。美国人认为陶渊明不是一个一般的中国农民,他能接触士大夫阶层的人,在一起饮酒做诗,却不参与时政。他的作品反映了他简单的田园生活理想,甚至把这种生活美化成世外桃源。美国学者想告诉学生的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世风日下,陶渊明与众不同,保持了自己超脱、自然的生活习性、人的本性追求。人生不是到处都是死胡同,走不通只能撞墙,选择权永远都在自己的手中。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时更名为陶潜,私谥“靖节”。曾祖陶侃曾经做过晋朝的大司马,被封为“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父亲都做过官。但在陶渊明的少年时代,家族世代为官的荣耀同显赫已经成为历史,不复存在。
陶渊明年轻的时候曾徘徊在出仕与隐逸之间。在那个年代,做官是所有文人的入世之道,正所谓学而优则仕。然而陶渊明的性情难以被做官所拘束。29岁那年,他做过江州祭酒的小官,但很快就因“不堪吏职”而辞职不干了。此后一直在家隐居,直到中年后迫于生计,又一度出门任职。当他在做彭泽令的时候,因不想“束带”去见督邮,说了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然后又辞官归隐了。
这一次,陶渊明是真正地归隐田园,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梁启超对陶渊明的评价那般,陶渊明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在最平凡无奇的田园生活里,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意味绵长的清净之美。“仁者乐山山如画,智者乐水水无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陶渊明不求闻达于诸侯,做到了真正的放下,他选择了一种淡定从容的生活。
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样一个生性不羁的人让他去做官,每天逢场作戏官场酬酢,怎能不难受?当他真正抛弃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之后,一个无限舒展的世界向他敞开了。从他的诗里,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精神世界迈向了另一个层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随口吟来,让人心向而往之。
东晋适逢乱世之末,又是佛教风行、崇尚名士风度的时代,因此,出现陶渊明这样超越世俗的田园诗人有一定的机缘巧合。唐宋以来的许多大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都非常推崇陶渊明,在艺术创作和人生态度上也深受其影响。任何人都没能左右陶渊明的选择,因此他换来了万事的仰望和敬重。
剑桥郡的世界第一名女性打击乐独奏家伊芙琳·格兰妮说:“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一定不要让其他人的观点阻挡我成为一名音乐家的热情。”
她成长在苏格兰东北部的一个农场,从8岁时她就开始学习钢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音乐的热情与日俱增。但不幸的是,她的听力却在渐渐地下降,医生们断定是由于难以康复的神经损伤造成的,而且断定到12岁,她将彻底耳聋。可是,她对音乐的热爱却从未停止过。
她的目标是成为打击乐独奏家,虽然当时并没有这么一类音乐家。为了演奏,她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聆听”其他人演奏的音乐。她只穿着长袜演奏,这样她就能通过她的身体和想象感觉到每个音符的震动,她几乎用她所有的感官来感受着她的整个声音世界。
她决心成为一名音乐家,而不是一名聋的音乐家,于是她向伦敦著名的皇家音乐学院提出了申请。
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一个聋学生提出过申请,所以一些老师反对接收她入学。但是她的演奏征服了所有的老师。她顺利地入了学,并在毕业时荣获了学院的最高荣誉奖。
从那以后,她的目标就致力于成为第一位专职的打击乐独奏家,并且为打击乐独奏谱写和改编了很多乐章,因为那时几乎没有专为打击乐而谱写的乐谱。
至今,她作为独奏家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因为她很早就下了决心,不会仅仅由于医生诊断她完全变聋而放弃追求,因为医生的诊断并不意味着她的热情和信心不会有结果。
罗斯福总统的夫人曾向她的姨妈请教对待别人不公正的批评有什么秘诀。她姨妈说:“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只要你自己心里知道你是对的就行了。”避免所有批评的唯一方法就是只管做你心里认为对的事,因为你反正是会受到批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