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奋斗的历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跌倒,但是跌倒并不可怕,也不能表示自己是永远失败的,而跌倒之后,失去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才是真正的失败。若能以平常心观成败,就能看到,其实成败本身不足为奇。关键是看自己如何对待。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执著不好。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卧薪尝胆的勾践,闻鸡起舞的祖逖,面壁静修的达摩,程门立雪的杨时……这些执著的故事不老,人物不朽。咬定青山不放松,百折千磨志不改,衣带渐宽终不悔,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些执著的佳句不朽。
“执著”的骨子里有一种素质:一种**如火的素质,一种追求根源的素质,一种苦行僧式的素质,一种认准了目标死不回头的素质,一种固执己见永不迎合他人的素质,一种酷爱偏激的素质。具备这种素质的人常常创造出人间奇迹。弗洛伊德、拿破仑、贝多芬、梵高。还有吉尼斯世界大全一书中所记载的诸多人物,不能不承认所有这些大大小小的人物使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有声有色。他们的性格中明显有着共同的一点,即执著。他们执著地将他们热爱的某项事业推向极致,什么也阻止不了他们,除了自身的死亡。可是,请记住,执著的梵高选择了绘画,却放弃了人生的荣华,执著的贝多芬选择了音乐,却拒斥了宫廷的御用。
执著并不是你将整个世界抓在手里,当你执著一种东西时,你同时便选择了放弃另一种东西。执著的前提是你知道了你要选择什么。学会放弃、善于放弃也不是执著的对立面。
连鲁迅这样的大师都会适时作出选择。
鲁迅是我国近代文坛的巨匠,被誉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因为不少杂文直指社会黑暗,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使他成为一名战士,笔就是他的武器。
终其一生,鲁迅人生当中最大的转折点应该是“弃医从文”了。幼年看到父亲因为没有得到很好的医治而死,使鲁迅立志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他本来是留学日本学医的,目睹群众围观日俄战争期间屠戮中国人民,心灵被深深地伤害,意识到了拯救国人心灵的重要性。学医只能从肉体上去解救人们,而当时的国人却十分麻木,麻木到观看外敌屠戮同胞,鲁迅的心灵深受触动,最终决定“弃医从文”,用手中的笔跟黑暗的社会现实较劲,用手中的笔唤醒国人麻木、沉睡的心灵。
鲁迅是先知先觉的,他敏锐地察觉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列强的强大,更在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奴性。这种奴性,是臣民对皇帝的奴性,长此以往形成了软弱可欺的劣根性。近代史上多次割地赔款、多次一败涂地,正是这个沉睡民族软弱性的体现。鲁迅选择了“弃医从文”,选择了与黑暗的社会现实较劲,除了叫板满清政府,还要唤醒麻木了的数万万国民。
鲁迅“弃医从文”,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正是这样的选择,为他日后成为文坛巨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没有这个选择,他或许再成功仅是一位悬壶济世的医生,无法成为在思想上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大丈夫相时而动,“弃医从文”是鲁迅作出的明智选择。
其实,通向成功的路绝不只是一条,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路,成功与否,往往不在于对道路的选择,而在于一旦选定了自己的路,便不再彷徨。所以,能否到达心中的目标,首先取决于对脚下道路的信任。一个人若没有经历过失败,他就难以尝到人生的辛酸和苦涩,难以认识到生命的底蕴,也就不可能进入真正宁静祥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