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为人真诚,虚怀若谷 第一节 真诚的态度是成功的开始(1 / 1)

多一个朋友,远胜过多一个敌人。对别人友善,是在为自己铺路搭桥;与别人交恶,则是在自断后路。

如果你不是诚心相待,再老实巴交的人被你骗过一次,第二次即使还上你的当,第三次也会识破你,这时你的损失将不仅是失去一个朋友,你将失去大部分人对你的信任。例如做生意,你不老实,以次充好,暂时你取得一点利益,你损失的将是你的信誉,那是用多少金钱、花多少时间也买不回来的东西。做学问也一样,最忌讳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只有老老实实地收集原始材料,脚踏实地地进行分类研究,才能拿出对社会有用的科学成果。

诚心待人,人将以十倍甚至百倍的真诚来待你。古往今来的种种例子,无不验证这道理。

当年秦孝公唯才是举,重用商鞅变法,秦国从此强大;刘邦要不是求贤若渴,怎换来萧何、张良、韩信为他打下汉家天下?刘备三顾茅庐,换来的是诸葛亮为他运筹帷幄、攻城掠地、谋划天下的忠心。

真诚不是智慧,但是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诱人的光泽。有许多凭智慧千方百计也得不到的东西,真诚,却轻而易举就得到了。

以真诚待人,并不是为了要别人也以真诚回报。如果动机是以自己的真诚换回别人的真诚,这本身已不够真诚。真诚也是一种高尚品德,它不该含有任何杂质。

真诚,有时也许会使你的利益受到损害,即便如此,你的心灵深处会是宁静;虚伪,有时会使你占到便宜,即便如此,你的心灵深处会是不安的。

真诚不一定要告诉别人。如果别人理解你那份真诚,你不说别人也知道;如果别人不理解你的那份真诚,表白往往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有时,我们受到了别人的欺骗,这是生活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不真诚,而并不是告诉我们应该放弃真诚。

首先是不去骗人,其次是不受人欺骗,把握这两点,我们大致就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了。

永恒的真诚,换回的可能是短暂的虚伪;永恒的虚伪,换回的只会是短暂的真诚。

成为一个真诚的人,你会感到身心都很轻松;而一个虚伪者,他常常会感到精神的疲惫。轻松下去,你会不断地为一种愉悦的氛围所包裹;疲惫下去,你将被不断袭来的沮丧情绪所笼罩。

真诚是人生的通行证,有时候你可能会遇到挫折,但凭着这张通行证,你最终会走向人生的彼岸,因为误解只是暂时的,你的人格的力量最终会征服众人。音乐大师梅日纽有一个真正的知音,他不是政府要员,也不是大资本家,而是日本街头一个捡破烂的小孩儿。只因为这个被上流社会遗弃的小孩儿对梅日纽的音乐表现出了真情。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个小孩儿只为了听一场自己喜爱的音乐,不惜花掉用以维持生活的钱,而且,没有为了维持生活将梅日纽赠送的乐器卖掉。可见,他对梅日纽是何等真诚。

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一部分人渐渐丧失了待人真诚的理性,他们精神的底板上刻着“欺骗”、“占有”或者根本就是空白。

他们当中有的欺骗亲人,出卖朋友,损人利己,使人与人之间竖起了一堵墙。这堵墙使得人听什么都是谎言,看什么都是虚假,家家户户的防盗门越来越坚固,越来越复杂。

他们当中的有钱人虽不会去偷,不会去抢,但却真的是穷得只剩下钱了。他们花大钱买高级包厢听音乐会,只不过是因为生活太过无味,去凑凑热闹,沾点世界大师的光罢了。不被梅日纽当作知音也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主张知人而交,对不很了解的人,应有所戒备;对已经基本了解、可以信赖的朋友,应该多一点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点真诚,少一些戒备;对可以信赖的人,真真假假,闪烁其词,含含糊糊,是不明智之举。

著名的法国作家哈伯雷先生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他还说:“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么的。”

以诚待人,会在可以信赖的人们之间架起心灵之桥,通过这座桥,打开对方心灵的大门,并在此基础上并肩携手,合作共事。自己真诚实在,肯表露真心,“敞开心扉给人看”,对方会感到你信任他,从而卸除猜疑、戒备心理,把你作为知心朋友,乐意向你诉说一切。

每个人的思想深处都有内隐封闭的一面,同时又希望获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具有开放的一面。然而,开放是定向的,即向自己信得过的人开放。以诚待人,能够获得人们的信任,发现一个开放的心灵,争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帮助自己的朋友。

这就是用真诚换来真诚,如果人们在发展人际关系,与人打交道时,能用诚信取代防备、猜疑,就能获得出乎意料的好结局。

以诚待人,要坦**无私,光明正大,一旦发现对方有缺点和错误,特别是对他的事业关系密切的缺点和错误,要及时地指正,督促他立即改正。虽然人不喜欢被批评,但当别人认识到批评者确实是为自己着想,便能理解接受,使彼此的心灵得以沟通,友情得到发展。

以诚待人,应当知人而交,当你捧出赤诚之心时,先看看站在面前的是何许人也,不应该对不可信赖的人敞开心扉。否则,适得其反。

有一位出版商讲过一个故事。他刚出道时,一直希望能有个名作家的著作让他出版,但他没什么资本,一直不敢去和那些作家接触。可是他实在想极了,有一天,便抱着他从报上剪下来的某位作家的文章,硬着头皮去拜访那位作家。他坦然地说明自己的状况,也表明了出书的意愿,这位作家不置可否,但也没有给他坏脸色看。他无功而返,过了一个月,他又去看那位作家,诚恳地说明他的想法,就这样去了10次,前后经过了半年,他获得了这位作家一本新作。

这就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就是“真心诚意”的力量。

“真心诚意”的力量为何如此大?这是无法用科学方法去加以分析的,只能说,“真心诚意”是一个人真实内心的自然涌现,所以能直接感动对方,和对方内心的真实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而且超越了现实利益的层次。“伸手不打笑脸人”、“见面三分情”,这是人都有的一种感情,你的真心诚意除了可解除对方的武装之外,更可在对方的感动中激起他的同情心、不忍心,因而松懈了他自己的立场——“看他那么真心诚意,就接受他的要求吧!”因为如果拒绝,自己多少也会自责,认为自己太无情了,因而难过半天。这是人性中“善”的作用,是很奇妙也很微妙的现象。

真诚的态度是为了表明我们的确有诚意,用这种真诚去打动别人,事情自然而然会变得更加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