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浮躁者很少能收获成功(1 / 1)

浮躁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流行病,因为现代社会的人们面临诸多**,很多人因此而完全迷失了自己。人一旦被盲目、急躁、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沾沾自喜这些浮躁的心态所左右,就会变得心烦意乱,六神无主。没有主见地追随潮流最终会速失自我,丧失明确的人生目标,这样的人,是很难成功的。

浮躁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流行病,一些做事不小心的人很容易沾染。现代社会有太多的**,这些人定力不够极易迷失自己,丧失了判断力。

人的浮躁如同心里的尘埃,一旦风起,尘埃便飘浮起来,使心灵浑浊不清,只能“浮光掠影”,难以安定从容,更难以生出清澈的智慧,难以积淀生命的底蕴。

浮躁虽算不上什么大病,却能伤害人的心灵,使人无法成熟,无法取得更大的成功,无法拥有厚重的魅力。

有位青年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他从七岁起就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但一直未得到名师的指点。有一年夏天,他因仰慕一位文学大师的大名,千里迢迢地去拜访这位年事已高的文学大师,寻求文学上的指导。

青年诗人谈吐优雅,气度不凡,老少二人谈得非常融洽。文学大师对他非常欣赏。文学大师读过青年的诗稿之后,认定这个青年人在文学上将会前途无量,决心大力提携他。

文学大师将那些诗稿推荐给文学刊物发表,但反响不大。他鼓励这位青年人,没有谁一开始就是成功的,所以他希望这位青年诗人继续将作品寄给自己。

自此,老少二人有了频繁的书信来往。青年诗人在信中**洋溢、才思敏捷,使文学大师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大师在与友人的交谈中经常提起这位青年,青年诗人因此就在文坛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但是,这位青年诗人以后再也没有给他寄诗稿来,信却越写越长,奇思异想层出不穷,言语中开始以著名诗人自居,语气越来越傲慢。

文学大师开始感到了不安。凭着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他发现这位年轻人身上出现了一种危险的倾向。通信一直在继续,但文学大师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淡,成了一个倾听者。

很快,秋天到了。文学大师去信邀请这位青年诗人前来参加一个文学聚会,年轻人如期而至。

在这位文学大师的书房里,两人进行了一番对话。这位青年告诉文学大师自己不愿意再像以前那样写一些小打小闹的作品,而是要写一部长篇史诗。在这次文学聚会上,青年诗人大出风头,他逢人便谈他的伟大作品,表现得才华横溢,锋芒咄咄逼人。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位年轻人必将成为大诗人,难怪文学大师如此欣赏他。

转眼间,冬天到了。

青年诗人继续给文学大师写信,信越写越短,语气也越来越沮丧。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在信中承认,长时间以来他什么都没写。以前所谓的大作品完全是他的空想。

他在信中很诚恳地写道:

“很久以来我就渴望成为一个大作家,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我是个有才华有前途的人,我自己也这么认为,我曾经写过一些诗,并有幸获得了您的赞赏,我深感荣幸。

“在想象中,我感觉自己和历史上的大诗人是并驾齐驱的,包括和尊贵的您。但使我深感苦恼的是,自此以后,我再也写不出任何东西了。不知为什么,每当面对稿纸时,我的脑中便一片空白。我对自己深感鄙弃,因为狂妄无知,我浪费了自己的才华。”

从那以后,文学大师再也没有收到这位青年诗人的来信。

“心宁则智生,智生则事成。”与此同理,只有内心宁静,才能产生灵感,有了灵感,才能创作诗篇;浮躁者少有作为,更成不了诗人。

浮躁的心态最要不得,掌握一点就以为掌握全部的态度是足以致命的,浮躁使很少的一点所得变成尘埃扩散在心中,也许在某段时期使人有了一种自满的感觉、自我膨胀的自喜,可是毕竟只是某个层面的收获,却不代表着傲然众生的资本。

奋斗之美,只有摒弃了浮躁,走进宁静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读书、做事、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比小心做事更可贵,丢弃了它,人就会变得浮躁,而浮躁只能使人“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只有学会“静影沉璧”,踏踏实实,才能变得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