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偏概全”不可取(1 / 1)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常常犯这样一个错误:以偏概全。由于某种所谓的经验或者推理,就轻易地断定其他的也是如此,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我国现代作家朱自清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后来,他在散文《荷塘月色》里提到月夜的蝉声。但是却有读者写信给他说,蝉在夜晚是不叫的。为此,朱自清写了一篇《关于“月夜蝉声”》的文章。文章中说: “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做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不叫,推论到所有的夜晚蝉都不叫,便相信这种推论是真理。其实这只是成见。”这里所说的成见,指的就是“以偏概全”的错误。

“以偏概全”是一种常见的错误,是把片面(或局部)的认识加以夸大或者把片面(或局部)说成全体的错误。

广东某3岁女童识字超过三千,立即使众多的年轻父母对生养一个神童似乎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建在北京农村的铁路岔路口尽管设有隔离网,却总有人不顾交通安全在火车到来时依旧穿行。因为他们图方便已不止一次,他们认为以往的事实已证明没有危险。看到有人炒股票成功了,就以为人人炒股票都会成功。诸如此类的“以偏概全”,其实都是主观上的成见。

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时,美国一个名叫威廉·卡特逊的人写了一本书,书名叫《零因子》。书中记载了以下事实:

哈里森,1840年当选美国总统,1844年死于肺炎。

林肯,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1865年遇刺身亡。

加菲尔德,1880年当选美国总统,1881年遇刺身亡。

麦金利,1900年当选美国总统,1901年遇刺身亡。

哈丁,1920年当选美国总统,1923年死于中风。

罗斯福,1940年当选美国总统,1945年死于脑溢血。

肯尼迪,1960年当选美国总统,1963年遇刺身亡。

于是,有人便得出结论:凡是在末位数为零的那年当选的美国总统都不能活着离任,不是病死,就是遇刺身亡。这就是所谓的“美国总统零年因素”,并认为这是一条“规律”。

其实这也是“以偏概全”。按照“美国总统零年因素”,1980年当选美国总统的里根似乎难逃厄运了。尽管1981年3月30日里根真的遇刺了,可是他死里逃生了。尽管1985年里根又动了结肠癌手术,但癌细胞也没有夺去他的生命。1989年1月20日,里根告别了白宫,用他自己的话说,从此“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了”。里根的经历充分说明, “美国总统零年因素”并不是什么规律。不过,从中倒是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成功路上要警惕“以偏概全”。

我们都要注意避免和纠正“以偏概全”错误。为此,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注意广泛枚举。所谓广泛枚举,就是尽可能地增加被考察对象的数量和扩大被考察对象的范围。比如考察能导电的金属越多,那么“所有金属都能导电”这一结论就更可靠;又比如,多考察几个地区企业改革的经济效益,总比只考察一个地区所得出的结论更可靠。这样可以少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要注意相反事例。所谓相反事例,就是与推出的结论相矛盾的事例。比如有人根据我国许多地震发生在农历初一或十五前后的事实,推出结论:“我国地震都发生在初一或十五前后。”但是1950年8月20日西藏察隅发生过一次5级地震,而这天是农历七月初七(既不是初一前后,也不是十五前后)。这是一个相反事例,有了它就能说明上述推出的结论不能成立。不论推出什么结论都应当充分估计到出现相反情况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注意相反事实是避免“以偏概全”错误的有效措施。

以上的两种做法到底有没有效果,我们不妨亲自试一试。总之,一句话,在成功的道路上,“以偏概全”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