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理好自己的情绪
很多时候,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看他笑过多少次,而是看他是否最后还在笑。只有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只有“忍辱”才能“负重”。想要获得最终的胜利,必须认真理好自己的情绪。
你要想把握自己,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思想,必须对思想中产生的各种情绪保持着警觉性,并且视其对心态的影响是好是坏而接受或拒绝。乐观会增强你的信心和弹性,而仇恨会使你失去宽容和正义感。如果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你的一生将会因为不时的情绪冲动而受害。
情绪是属于你自己的。同时,它往往只从维护情感主体的自尊和利益出发,不对事物做复杂、深远和智谋的考虑,这样的结果,时常使自己处于很不利的位置上或为他人所利用。本来,情感离智谋就已很远了,情绪是情感的最表面部分、最浮躁部分,以情绪做事,焉有理智的?不理智,能够胜算吗?这看来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在工作、学习、待人接物中,却常常依从情绪的摆布,头脑一发热(情绪上来了),什么蠢事都愿意做,什么蠢事都做得出来。比如,因一句无甚利害关系的口角,我们便可能与人打斗.甚至拼命(诗人莱蒙托夫、诗人普希金与人决斗死亡,便是此类情绪所为)。又如,我们因别人给我们的一点假仁假义而心肠顿软,大犯根本性的错误(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宴上耳软、心软,以致放走死敌刘邦,最终痛失天下,便是这种情绪所为)。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因情绪的浮躁、简单、不理智等而犯的过错,导致大则失国失天下,小则误人误己误事。事后冷静下来,自己也会感到其实可以不必那样。这都是因为情绪的躁动和亢奋,蒙蔽了人的心智。
楚汉之争时,项羽将刘邦父亲五花大绑陈于阵前,并扬言要将刘公剁成肉泥,煮成肉羹而食。项羽意在以亲情刺激刘邦,让刘邦在父情、天伦的压力下,自缚投降。刘邦很智慧,没有为情所蒙蔽,他的大感情战胜了私情,他的理智战胜了一时心绪。他反以项羽曾和自己结为兄弟之由,认定己父就是项父,如果项某愿弑其父,剁成肉羹,他愿分享一杯。刘邦的超然心境和不凡举动,令项羽想不到,以至于无策回应,只能草草收回此招。
三国时,诸葛亮和司马懿祁山交战,诸葛亮千里劳师欲速战决雌雄。司马懿更聪明,他以逸待劳,坚壁不出,欲空耗诸葛亮士气,然后伺机求胜。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的闭门不战,无计可施,最后想出一招,送一套女装给司马懿,羞辱他如果不战乃小女子是也。古人很以男人自尊,尤其是军旅之中。如果在常人,定会接受不了此种羞辱。司马懿却另当别论,他落落大方地接受了女儿装,情绪并无影响,而且心态继续甚好,还是坚壁不出。连老谋深算的诸葛亮对他也几乎无计可施了。
然而生活中,更多的人是成为情绪的俘虏。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之战中.孟获便是一个深为情绪役使的人,他之所以不能战胜诸葛亮,非命也,实人力和心智不及也。诸葛亮大军压境,孟获弹丸之王,不思智谋应对,反以帝王自居,小视外敌,结果一战即败,完全不是对手。盂获一战即败,应该坐下慎思,再出敌招,但他却自认一时晦气,以为再战必胜。再战,当然又是一败涂地。如此几番,把孟获气得浑身颤抖。又一次对阵,他只见诸葛亮远远地坐着,摇着羽毛扇,身边并无军士战将,只有些文臣谋士之类。不及深想,便纵马飞身上前,欲直取诸葛亮首级。可想,诸葛亮已将孟获气成什么样子了,也可想孟获已被一己情绪折腾成什么样子了。但是,诸葛亮的首级并非轻易可取,他身前有个陷马坑,孟获眼看将及诸葛亮时,却连人带马坠入陷阱之中,又被诸葛亮生擒。孟获败给诸葛亮,除去各种其他原因,孟获生性爽直、缺乏脑筋、为情绪蒙蔽,也是重要的成功因素。
情绪误人误事,不胜枚举。一般心性敏感的人,头脑简单的人,年轻的人,爱受情绪支配,头脑容易发热。问一问你自己,你爱头脑发热吗?你爱情绪冲动吗?请检查一下你自己曾经因此做过哪些错事、犯傻的事,以警示自己的未来。
记住,情绪成就一切。
如果你正在努力控制情绪的话,可准备一张图表,写下你每天体验并且控制情绪的次数,这种方法可使你了解情绪发作的频繁性和它的力量。
一旦你发现刺**绪的因素时,便可采取行动除掉这些因素,或把它们找出来充分利用。
所以,想要成功的人们.不妨试着将这个欲望转变成一股强烈的执著意念,并且,为其不断地努力,努力,再努力,直至取得最终的胜利…总之,获得成功并不难,关键在于认真理好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