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得意、失意全在自己(1 / 1)

一个得意的人在遭遇失意的时候,往日门庭若市的热闹景象便会在刹那间转变成门可罗雀的凄凉。伴随着这种巨大落差的出现,很少有人不会发出世态炎凉的感慨,痛恨人们的趋炎附势。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关键在于人们常常把得意当做理所当然。

“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真实写照。他们刻苦读书,废寝忘食,目的就是扬名天下,要么光宗耀祖,要么建功立业。等到功成名就的那一天,他们会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自然而然地认为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然而,花无百日红,人无百年好。草木荣枯是自然规律,个人盛衰是社会现象,都是符合一定规律的。当由得意变成失意的时候,看着一个个曾经与自己亲密交往的人纷纷离去,他们难免会为此愤愤不平。当然,不只是读书人,任何一个能够让自己家变得门庭若市的人都付出了常人难有的艰辛。对于任何一个人,忍受艰辛都要比忍受失意容易得多,就连被后人传颂的孟尝君也是如此。

孟尝君通达时,府上食客多达三千。等到他落魄的时候,这些食客却作鸟兽散。后来在食客冯谖的竭力帮助下,孟尝君得以东山再起。不料,往日离他而去的食客又争先恐后地前来投奔。看到世态炎凉、食客趋炎附势的这种情况,孟尝君万分感慨地对冯谖说:“我是个好客的人,接待客人时生怕不能周全,于是食客纷纷投奔我,先生是知道这点的。这些食客见我被罢黜后,毫不犹豫地离开我,根本不念及往日我对他们的恩情。如今在先生的帮助下,我得以复位,这些食客有什么颜面来见我!如果这些食客中有再来见我的人,我一定要把唾沫狠狠地吐在他的脸上,以此来羞辱他。”听了孟尝君的这番话后,冯谖劝道:“自然界存在着规律,人世间存在着常情。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富贵后会得到很多士人的亲近,贫贱时很少有朋友,这是人之常情。主人难道没有见过集市上的情景吗?每天早上,人们摩肩接踵,即使侧着身子也要挤进集市,等到天色渐晚时,即使集市上有人掉了胳臂也没人看见。并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日暮,只是因为他们想要的东西在早晨而不在日暮。因此,主人不要因失位时宾客离去而怨恨士人、关闭宾客前来投奔的大门。希望主人能够像往常一样对待宾客。”

后来,孟尝君采纳了冯谖的建议,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世态炎凉,一如既往地招待宾客。不久,天下奇才又纷纷集聚孟尝君的府上,为孟尝君以后的发展蓄积了丰厚的资源。

其实,只要以一种淡泊的心态来对待得意和失意,就能够发现世态炎凉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与利益相关。一个有声望、有地位的人自然能够办成常人难以办成的事情,于是很多人争先恐后地与他们交往,为的就是在合适的时候通过一定的形式得到他的帮助。与此相反,没有人愿意与一个声名狼藉、负债累累的人交往,因为这样的人只会给自己添麻烦。朋友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在于双方都能够从对方身上得到一定的东西,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一旦有一方不能从对方身上找到自己所需的东西,那么这种朋友关系也将逐渐变淡以至终止。站在这个角度来讲,朋友也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只是没有经商中的利益关系那么明显。

各人有各人的难处,在失意的时候不必拉别人下水。同时,在得意的时候,也不要将在失意时疏远自己的人拒之门外,因为这种做法并无意义。当一个人再次失意的时候,世态炎凉同样存在。

三国时期,曹操在官渡一战中以少胜多,把袁绍的八十万大军打得溃不成军。曹操非常高兴,将从袁绍处得到的战利品赏给了军士。在袁绍营中,曹操与众将领发现了一束书信。这些书信都是许都和军中的一些人写给袁绍的,是军中叛徒与袁绍勾结的证据。于是,众将领说道:“可以将这些书信作者一一查对,然后一并按军法处治。”曹操却说道:“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那时袁绍的实力雄厚,连我自己都不能自保,更何况他人呢?”然后他便让人烧掉了这些书信,不再过问此事。无疑,曹操的做法获得了手下将领的拥戴。

曹操虽然被称为奸雄,但他对世态炎凉的领悟却是非常正确的。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正是因为他能够体会到他人的难处。

与其与一些现象较劲,去埋怨、指责移情别恋的人,不如花点时间去想想自己失意的原因,然后采取正确的方式来处理它。如果是在阴沟里翻船,就要引以为戒,在以后争取功名的途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是因为已经在某个方向达到鼎盛所致,不妨换个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