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切不可贪恋小利益(1 / 1)

在你到达目的地之前,沿途会有太多的**。它们总是展示迷人的一面,引诱你渐渐远离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引诱你的各种“欲”。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对种种**。学生做作业时,会受到游戏的**;小孩子即使生了蛀牙,也会受到糖果的**;官员会受到贿赂的**;减肥者会受到食物的**……如果不是有规范与约束的话,也许我们已经无数次成为各种**的俘虏了。

那么,**从何而来,又因何而起呢?一个学生喜欢打游戏,是因为他觉得学习是单调乏味的,而游戏是刺激有趣的;一个赌徒把钱用来赌博,是因为他觉得如果能一注赌赢很多钱是快乐的,而靠劳动去赚钱是辛苦的;在一个网络游戏迷的眼中,游戏虽然单调,但里面的升级比生活中的升级要容易得多,是快乐的,而与命运搏斗是艰苦的;一个人做事习惯慢慢吞吞,是因为他喜欢这样的轻松,而紧张的方式虽然能提高效率,可他会觉得并不划算……

可见,**之所以能引诱我们去得到它们,是因为它们都能较方便、直接地给我们带来所谓的快乐的享受,所以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得到它。相比之下,学习、工作都是苦的。一方是唾手可得的快乐,另一方是显而易见的痛苦,这时人们非常愿意选择快乐,这是人类趋乐避苦的本能。正是这种本能,才使得我们在抵制**的时候往往无功而返。

面对**。我们不妨听听孔子的意见:一天,孔子在和学生们讲道理时,忍不住感叹道: “我还没有见过真正刚强不屈的人啊!”

听完老师的感慨。他的弟子不免都觉得很奇怪。在他们眼里,他们认为像子路、还有年轻的申枨等,都是很刚强的人。尤其是申枨,他虽然年纪不大,可是每次在和别人辩论时,却总是不肯轻易让步。即使在面对长辈或师兄时,申枨也毫不隐藏,总是摆出一副强硬的姿态。大家都对他退让三分。所以,当学生们听孔子感叹说还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说到刚强,申枨应该是可以符合老师的标准的吧!”

孔子摇摇头,说:“串枨这个人欲望多,称不上是刚强。”一个学生问:“申枨并不像是个贪爱钱财的人,老师怎么会说他欲望多呢?”孔子回答说:“其实所谓的欲望,并不见得就是指贪爱钱财。简单地说,凡是没有明辨是非就一味和别人争、想胜过别人的私心就算是‘欲’。申枨虽然性格正直,但他却逞强争胜,往往流于感情用事,这就是一种‘欲’啊!像他这样的人,怎么可以称得上是刚强不屈呢?”接着,孔子又说:“所谓的‘刚’,并不是指逞强好胜,而是一种克制自己的功夫。能够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在任何环境中,都不违背天理,而且始终如一,不轻易改变,这才算是真正的‘刚’啊!”弟子们听罢,纷纷陷入了沉思。

这就是“无欲则刚”这个典故的出处。你可能知道,那些取得辉煌成就的人,都是吃了很多苦才成功的。他们为什么自找苦吃呢?是他们以苦为乐吗?其实不然,没有人早起晚歇地工作而不觉得累的,没有人不觉得娱乐是有趣的,没有人觉得累得腰酸背痛是舒服的,没有人觉得周末睡个懒觉是难受的……大家对客观事物的情感体验是大致相同的,“以苦为乐”是他们帮助自己提高自制力的一种心理暗示方法而已。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自找苦吃呢?其实,他们是将目标放在了经过一定的苦而获得的更大的、更长远的快乐上。很多人把耳光只放在眼前,为了一时之欢,成为**的俘虏,却要在之后的日子承受长久的痛苦,老时再感慨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而成功的人,他们坚信“吃苦在先,享乐在后”的信条。他们“不惜金缕衣”,珍惜时间。他们想到了与将来事业有成的快乐相比,现在打游戏的快乐微不足道;与将来住豪华别墅的快乐相比,现在睡懒觉的快乐微不足道;与将来过清贫生活的苦相比,现在的学习之苦微不足道;与将来在这个有时并不公平的社会中受到欺侮而无力自卫相比,现在的虚荣和面子微不足道;与年老时被儿女埋怨、终日悔恨的苦相比,现在的工作之苦微不足道。他们也懂得践行趋乐避苦的道理,不过趋的是大乐,避的是大苦。

美国副总统威尔逊10岁离开家,当了11年的学徒工,每年可以接受1个月的学校教育。在11年的艰辛工作之后,他只得到了1头牛和6只绵羊作为报酬。威尔逊把他们换成了84美元。据他回忆,从出生一直到21岁那年为止,他没有在娱乐上花过1个美元,每个美分都是精打细算的。然而在他21岁之前,他已经设法读了1000本好书——恐怕这对于任何人都是难以做到的。21年没有在娱乐上花过1块钱,这当是不为**所动的典范了。

可见,要想收获自己想要的果实,就必须“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能够不为小利而动心。否则,难免要沾染不义之财,甚至违法犯罪,落下把柄在人手中。俗话说:“吃了人家的口软,拿了人家的手软。”被人抓住某个弱点、隐私,要挟利诱,这些情况哪怕遇上一点,再想要刚强恐怕已经太晚,那时候就真的只能永远低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