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换一个角度去揣度别人(1 / 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人角度。看人的角度不同,去揣度别人心思的结果也会不同。如果你想真正地揣度到别人的心理,不妨多换角度去看人。唯有如此,你揣度别人的准确度才会更接近真值。

春秋战国之交,齐国的田常本想在齐国作乱,但由于害怕齐国的高、国、鲍、晏等几位重臣,于是移兵攻打鲁国。孔子听说后,对门下的弟子说:“鲁国是我们的祖国,如今国难当头,形势危急,你们有谁愿意为国出力?”子路、子张、子石纷纷请出,孔子都不答应。接着子贡请出,孔子表示同意。子贡接受任务后,立即出发了。

子贡先去了齐国,游说田常说:“依我看来,你讨伐鲁国是个错误。鲁国是一个难以讨伐的国家,因为该国的城墙不仅薄而且低,国土狭窄而且短浅,君主昏庸而且毫无仁德,大臣擅长欺诈而毫无用处,士兵和百姓又非常厌恶打仗。因此,您不应该与这样的国家交战。不过,讨伐吴国倒是一个很好的决策。吴国的城墙高而厚,国土宽阔而且深长,军备精良,士兵精神饱满,守城的大夫也很精明,这样的国家更容易讨伐。”田常听完子贡没有逻辑的话后,顿时怒形于色,生气地说道:“你认为难做的事情,人们都认为容易;你认为易做的事情,人们都认为很难。你如此开导我,这是为什么呢?”子贡说:“我听说,如果令自己担忧的问题在国内,就应该攻打强大的国家;如果令自己担忧的问题在国外,就应该攻打弱小的国家。如今,您的忧患正是在国内。我听说您自封三次都不成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臣中有人对你不服。如果您攻破了鲁国,胜仗会让君主感到骄傲,破国会显示出群臣的尊贵。你在上使得君主骄傲,在下使得群臣放纵,而且,君主一旦骄傲就会变得放纵,臣子一旦尊贵就会相互争权夺势,如此看来,您不仅会与君主产生隔阂,还会受到大臣们的排挤和倾轧,不要提成大事,就是以后想在齐国立足也会成为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您的功劳不仅不会给您成大事带来实际作用,而且会成为您成大事的阻碍。所以,与其攻打鲁国,不如攻打吴国。如果攻打吴国,即使不能取胜,也有利于您成大事。因为战败的结果是人民死于吴军之手,大臣为了自保而使朝内变得空虚。此时,在上没有强臣与您作对,在下没有人民指责您,您便成了唯一能够控制齐国的人了。”田常说:“这的确是个好主意。但我的军队已经压向鲁国,如果此时移兵前往吴国,大臣们一定会怀疑我,这该怎么办呢?”子贡说:“您先接兵不动,待我南见吴王,让他攻打齐国来救援鲁国,然后您便可以迎战吴军了。”田常答应了子贡,让子贡前往吴国。

子贡来到吴国后,对吴王说:“我听说,要想成为王者,就不应该遗世独立;要想成为霸主,就不应该允许强劲的敌人存在。所谓‘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如今齐国虽是一个万乘之国,却打算攻取只能称得上千乘之国的鲁国,其目的就是为了与吴国争强,我私下为吴国的命运担忧。此时,救援弱小的鲁国,可以在泗水北岸的各诸侯国中树立威望,能够显大名;讨伐残暴的齐国,可以镇服强大的晋国,能够得大利。而且,救鲁伐齐名义上是为了保存即将被灭掉的鲁国,实际上是为了困住实力强大的齐国。只要是智者,都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做的。”吴王说:“好。不过我军曾经在会稽大败越军,此后,越王一直厉兵秣马,整顿军队,估计有起兵攻打我国的念头。待我讨伐越国后再按照你的建议行事。”子贡说:“越国的实力最多与鲁国相当,而吴国的实力最多与齐国相当,如果大王暂且把齐国放在一边而去攻打越国,待大王归来后,齐国已经平定了鲁国。何况,大王本想通过保存亡国树立威望.结果却因此事使得泗水北岸的诸侯国认为吴国害怕齐国的强大,所以只敢讨伐小小的越国,进而认同吴国的胆怯。勇者不会逃避困难,仁者不会违背约定,智者不会失去时机,王者不会遗世独立,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内涵,为了让人们肯定地认为他们是真正的勇者、仁者、智者或王者。救鲁伐齐,既可以保存越国,显示出吴国的仁德,又可以使得吴国的威望胜于晋国,各诸侯一定会向吴国称臣,成就霸业指日可待。如果大王认为越国会乘虚而人,我愿意东见越王,让越王出兵随大王前去攻打齐国,大王就不会担心越国乘机攻打吴国了。”吴王非常高兴,于是让子贡前往越国。

子贡到了越国后,越王勾践令人打扫道路,然后亲自到郊外恭迎子贡。回宫后,越王问子贡:“我国不过是个偏远小国,大夫为什么愿意忍辱负重、屈身前来呢?”子贡说:“我建议吴王救鲁伐齐,吴王本想同意,但担心越国乘机偷袭,于是打算先讨伐越国。照此看来,越国很快就要面临亡国的命运。没有报复之心却引起了他人的怀疑,这意味着笨拙;有报复之心却被人发现,这意味着危险;还没有行动就被人打听到将要行动的消息,这意味着灭亡。这三者都是成大事的祸患。”越王低头向子贡行礼,然后说道:“我曾经没有正确分析自己的实力,在会稽与吴军交战时,被吴军围困多时。当时,我身受重伤,有刻骨之痛,再加上连续几日口干舌燥,只想与吴王同归于尽。”说完这些后,越王询问子贡如何救越。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群臣难以忍受;经历数次败仗,士卒难以忍受;百姓们怨声载道,大臣们准备发动政变;伍子胥因为忠谏而被处死,如今太宰伯嚭当权,一 味奉承吴王的过错来为自己谋得利益,这些现象都意味着吴国的衰败。大王可以通过诚意起兵增援激发他的志向,通过呈献贵重宝物来拉拢他的心,通过谦卑的言辞来表达对他的尊重,有了这三种方法,吴王一定会攻打齐国。如果吴王不能战胜齐军,这将是大王的福分。如果吴王战胜了齐军,必定会让晋君称臣于他。我愿意北见晋君,让晋军做好攻打吴国的准备,到时候吴国的势力必定会被削弱。吴国的锐兵在齐国已经被消灭殆尽时,大量的军备又用在与晋国的战争上,这时候大王就可以制伏国内空虚的吴国。”越王非常高兴,同意了子贡的建议。子贡临走的时候,越王备重礼送他,子贡没有接受。

子贡离开越国时,先返回吴国报告吴王:“我把大王的话告诉了越王,越王非常害怕。他向我提起了会稽之战,表示对大王的恩情至死不忘,更不敢对吴国有任何图谋。”吴王听了子贡的话后,少了几分担心。五天后,越国大夫文种来到吴国叩见吴王。他对吴王说:“我是越国的使者文种,奉越王勾践之命前来叩见大王。越王听说大王要伸张大义,诛强救弱,争讨残暴的齐国使周室安定,于是将国内的三千士卒全部召集起来,并准备亲自征战沙场,为大王助威。另外,越王令我将越国先人珍藏的各种器皿、二十领铠甲、铁屈卢矛、步光剑等呈献给吴国,以此来犒劳或嘉奖军士。”吴王兴奋,问子贡道:“越王准备随我一起讨伐齐国,可以吗?”子贡回答说:“不可以。大王如今接受了越国的众多宝贝,而且动用了越国全部的军队,如果还要让越国的国君陪同你去打仗,则是不义之举。大王可以接受越国的礼物,同意越军的参战,但不可以接受越王的追随。”于是,吴王按照子贡的意见做了。不久,吴王发动九郡的军队全力攻打齐国。

子贡又赶往晋国,对晋君说:“我听说,计谋不成熟不可以应卒,不能先辨清军事形势不可以战胜敌人。如今齐国与吴国交战,如果吴国战败,吴国国内一定会大乱,如果吴国获胜,一定会兵临晋城。”晋君顿时担忧,问子贡怎么办。子贡说:“修身养息,静待吴军到来。”晋君认可了子贡的建议。

然后,子贡回到了鲁国。吴王与齐军在艾陵交战,结果大败齐师。然后正如子贡所料,吴王没有立即返回吴国,而是率领大军直逼晋国,与晋军在黄池以北相遇。晋人严阵以待,见吴军前来,立即全力回击,大败吴师。越王知道后,立即涉江袭吴。吴王见后方受袭,立即率军回朝。吴越交战,吴王三战全败,最后连城门都守不住了。越军接着便包围了王宫,将吴王夫差和他的大臣通通杀掉。三年后,越国便称霸于东方。

子贡一出,鲁国安然无恙,齐国内部大乱,吴国被灭掉,晋国更加强大,越国成为新霸主。在拯救鲁国的过程中,子贡始终站在他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处处为他国“着想”,结果换取了鲁国的安稳。

虽然现在的生活与尔虞我诈的古战场相距甚远,但以己度人的思维方法仍然很实用。比如,商场多花点时间了解顾客的需求,就能在及时满足顾客需要的同时赚取利润;企业管理者花点精力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就能得到员工的支持;等等。

如果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他人的需求和利益将不再困难。但如果不能了解他人,以己度人将无从谈起。

畜栏里关着一只绵羊和一头猪,它们平静地生活着。为了卖羊毛,主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把绵羊捉住并剪掉它的毛。在这期间,猪从没有被主人捉。

半年过去了,猪已经成年。一天,主人带着两个人来捉猪。猪惊慌失措,大声叫喊。绵羊不解地问猪: “我被捉来捉去也没被吓成你这样,好歹你才是第一次。”猪沮丧地说:“虽然你被捉过无数次,但他们要的是你的毛而不是你的命。与你相反,虽然我被捉这一次,但这次却是我的死期。”

可见,只有先了解他人,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虽然,去了解他人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这种付出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