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面包还是饼干,让生产可能性边界来选择(1 / 1)

一家食品公司同时生产饼干和方便面两种产品。临近年末,公司开始制定明年上半年的生产计划,该怎样筹划呢?我们知道,公司的资源(如工人、机器、厂房、资金等)是有限的,怎么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生产,使得公司取得最大赢利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调动所有资源,单去生产饼干或者方便面,各自都会有一个最大的生产值。但是,公司不可能光去生产一种物品,而忽略另一种物品,饼干和方便面都有各自的市场,放弃任何一种产品,公司都会失去订单。因此,管理者们商讨的核心就是怎么确定饼干和方便面之间的产量关系。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现代企业中是经常见到的。在经济学上,这涉及"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概念。"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可投入资源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如果企业的生产在这一边界内,则说明尚未达到有效生产;但是如果超过这一边界,则意味着目标会超过企业的生产能力,是难以达到的。作为一种理论模型,为了便于研究,生产可能性边界需要事先假定三个基本条件:

1. 资源不变。即所有资源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在整个生产期间不变。

2. 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而得到最大产量。

3. 在生产中,技术水平保持不变。

我们以该食品公司为例,它此刻面临着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经济资源问题。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多生产饼干就必然减少生产方便面;反之亦然。假定全部经济资源用来生产饼干,可生产1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来生产方便面,可生产10个数量单位。不难理解,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存在着各种生产可能性,即将生产资源的用途进行转化,会使两种产品的数量此消彼长。现在假定共有如下生产可能性:

用纵轴表示饼干,用横轴表示方便面,根据饼干和方便面生产的数据找出坐标点,连接各点便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明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曲线。

如在某一点上,公司只生产饼干,而不生产方便面;在某一点上,公司只生产方便面,而不生产饼干。公司不会选择这两种生产计划,而是在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上选择其他方案,比如某一两点处,饼干和方便面的产量分别是(12,4)和(9,6)。至于何种生产计划会被选中,则要在对公司的运营情况、市场的行情等进行一系列分析之后才能作出选择。需要指出的是,不管选择哪一种组合,只要是沿着生产可能性边界运动,公司在生产上就总是处于有效率状态。但是,如果选择点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内部,则生产是无效率的,因为在此状态下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公司可以在不减少饼干产量的前提下,增加方便面的产量,使得该点向右移动到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或者在不减少方便面产量的前提下,增加饼干的产量,使得该点向上移动。当然,也可以同时增加两者产量。而对于处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外的点,则表示在现有的技术水平和资源总量下无法实现的产品组合。这种组合对于企业的生产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食品厂作为一个企业,属于微观经济主体,将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时,借助生产可能性边界,可以帮助其最有效率地实现目标。微观经济主体中,除了企业,还有家庭和个人。实际上,即使对于一个高中生,生产可能性边界也同样适用。对他而言,生产就是"学习",资源就是"时间",但他不会将有限的时间全部用于学习物理,也不会将时间全部用于学习英语,像这种"极端的生产"对于他来说都是不利的。他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个最有效率的时间安排,这也可以看做"生产可能性边界"。当然,因为学习技巧一般是在不断提高的,所以他的可能性边界也会随之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原理与企业生产是一样的。

资源配置不仅是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同时,对宏观经济学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于社会而言,如果生产处于可能性边界以内,则表示社会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社会往往就存在着失业;而当社会使用了这部分资源,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得到更多的产品。在20世纪30年代时,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西方国家就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大量煤炭销不出去,大批牛奶倒入江河,而工人们纷纷失业,社会资源严重浪费。另外,当经济缺乏效率时,也会造成生产处于可能性边界以内。比如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以及"**"时期。而要使社会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就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