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消费观和节俭观大冲撞(1 / 1)

倡导节俭和主张积极消费,两种观念并不矛盾。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在保证入大于出,以及不无度奢侈浪费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质量而进行消费。

现在有两种财富观念,一种倡导节俭,一种主张积极消费。两种观念看起来似乎有些对立,其实两者各有道理。如果我们能够理性而合理地面对和处理财富,会发现这两种观念并不矛盾。

中国有句古话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就是说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计划。财富也不例外,如果你想保证自己富有,那么就该对自己的财富进行规划。一个人只要他正确地计划好其收入的花销,几乎就等于增加了一倍的收入。计划不好的人很少富有;计划有方的人很少贫穷。

有三个在农用器具制造厂的门市部工作的人。他们一天到晚摆弄着木头和铁,制造马车、铁犁、铁耙、钻具以及诸如此类的用具。有一天他们产生了新的想法,他们或许能干上比造马车和铁耙更好的工作。当然,他们没有鄙视体力劳动,只是希望体力劳动能够成为通向未来美好生活的台阶。

他们当时的工资都还很低。其中两个在同一个工作台干活的年轻人设法积蓄足够的钱,以使他们在冬天上得起大学。每个学期结束后他们回来从事体力劳动,在夏天赚足够的钱以便在冬天能够回到学校。

第三个人并没有走这条路。他参加了机械协会。这种组织在他所居住的城镇才刚成立,通过参加讲座和在图书馆读书,他掌握了化学机械原理和自然哲学的很多知识。他学起来全神贯注,晚上的时间都用在努力学习上,最终成为了一个知识很完备的人。这三个人都是在用自己很少的工资来使自己能够完成自己成功的目标,所以他们要求自己节俭、节俭、再节俭。

没有必要描述他们是如何在节俭中生活的了,但他们最后的成就一定要提一下。前两个人中的一个成了很有名气的律师;另一个成了大学校长;第三个不辞辛劳勇敢地开辟自己生活道路的人,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船公司的总工程师和经理。

以上讲的是节俭,接下来我们再谈一谈消费。

中国是个生产大国,每年都会生产各种各样的产品供大家消费和享用。试想,如果我们这么多厂家生产,而大家都倡导"节俭",有钱不花,那么这么多产品该如何处理呢?这样的话恐怕很多厂家都要倒闭了。这也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和市场应该出现的状况。所以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在保证入大于出以及不无度奢侈浪费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为了更好的生活质量而进行消费。

说到这里,我们很有必要把这个消费的"度"来讲一下。鼓励大家消费,绝不是要大家可以无所顾忌,随心所欲地去花钱。就算有钱,也应该对自己的物欲加以控制。

一个哲学家应邀去参加朋友富丽堂皇的新居。当他走进一间非常大而又装潢非常漂亮的客厅时,他问朋友为什么把房间搞得这么大,那个富有的朋友说:"因为我支付得起。"

然后,他们又走进一间可容纳60人的大厅,哲学家又问朋友:"为什么要这么大?"这个人再次说:"因为我支付得起。"

最后,哲学家愤怒地转向朋友说:"你为什么戴一顶这么小的帽子?你为什么不戴一顶比你的脑袋大10倍的帽子?你也支付得起呀。"

人类的物欲远远超过自然之需,正如有人所言,对于穷人来说,贫穷是无边的。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物欲,那么可能会造成以下这样的状况。一旦你买了一件漂亮的物品,你还会去买10件,然后便一发而不可收。

学会花钱,把握好消费的尺度,也是致富的一个必要条件。世界上最会赚钱的人,无不是最会花钱的人。"小气"并不是讽刺,这是有钱人的看家本领。精打细算,不乱花钱,才是大富翁的真正风度。然而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发现,越是没钱的人,才越爱装阔。因为大多没钱的人容易产生抗拒心理,他们内心常在交战:"难道我只能买这种便宜货吗?"他们常常会因顾虑别人的眼光感到不安。所以当他们面对一件商品时,往往考虑虚荣要比考虑价格的时候多,没钱的自卑感像魔鬼一样缠得他们犹豫不决,最终屈服于虚荣,勉强买下自己能力所不能及的东西。

于是,社会中有了一种怪现象,越穷的人,越不喜欢廉价品。仔细想想,穷人的虚荣心总比富人强,他们因为乱花钱而永远无法存钱,富人则相反。

年轻人往往是最爱虚荣的,一个刚赚了一点钱的小伙子,却非要请女友去高级餐馆,去高级舞厅。有些只租得起3平米小房间居住的年轻人,却非要倾其所有积蓄买一辆汽车带着女友玩。试想,这样的年轻人又怎能不穷呢?越穷越装阔,越装阔越穷,形成了一个跳不出去的贫穷的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我们不提倡绝对的节俭,也不倡导绝对的消费。财富的分配应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做到理性消费,适度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