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与人分享的习惯(1 / 1)

生活中,最受欢迎的孩子往往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最能说会讲的,而是有好东西能够想到朋友,和朋友分享的孩子,也就是表现比较“大方”的孩子。因为孩子们对分享很在意,如果有人对她们以分享的方式示好,那个人将会受到欢迎,反之亦然。如果孩子们从小能够学会分享,这将是他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很多孩子都表现出唯我独尊、占有欲强,通俗一点就是“小气"的特点。这些孩子不会分享,表现为:我的东西别人不能动,我的玩具别人不能玩,好吃的我自己吃独食等现象。他们不愿意为别人设想,受限于“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无法顾及到他人的感受,以至于越来越独,越来越自私。

现实生活中,没有分享意识的孩子并不少见。一旦孩子出现小气行为后,家长往往不分析原因就分辩:"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要是有两三个孩子便知道分享了。""长大就好了"。实际上,独享在孩子小时候可能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对孩子的发展不利。

首先,不懂分享影响到孩子的人际交往。小气的孩子更容易孤独。因为小气,不愿意分享。这些孩子往往陷入被孤立的情境中。他们的身边鲜少有朋友,大家都不愿意跟他一起玩,这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有深远影响。

小气的孩子本能地体现出一些自私、专断的生活习性。对于接受与索取,他们欣欣然,但对于付出与分享,他们却颇不以为然。即使表面上分享了,但实际上内心是极不愿意的。于是,表现出来的则是不够爽快,犹豫不决等现象。这样的孩子让人感觉缺乏魄力,没有主见,从而让人不信任,影响其今后的发展。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改掉“小气”的毛病。及早启发孩子懂得分享、谦让、沟通、心里想着别人,这样才有可能共享欢乐,互利互惠。也只有这样,孩子在学校里、社会上,才能更好地与周围人相处和合作。才能在当今这个社会资源共享的社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不懂得分享,独断专行,那么,就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谈不上立足于社会。那么,家长应该怎样让孩子学会分享,并乐于分享,养成爱分享的习惯呢?

1.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在物质比较丰裕的今天,这点不难办到。因自我为中心的前提是匮乏,所以你给了他满足,他在获得安全感后,孩子自私的想法就会淡化。比如如果他只有一颗糖果,他当然不会喜欢把它分给别人。但是如果他有很多的糖果,他就会留出自己的部分,乐意让别人去分享剩下的部分,当他体验到分享的快乐时,逐步减少他自己的分量甚至完全共享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张妈妈经常在放学接儿子的时候,给儿子带很多小食物,要他分给小朋友们。开始儿子不肯,妈妈告诉他家里还有很多很多,他才放心了:看到朋友们拿到东西的喜悦,孩子慢慢开始变得热心了,主动给每个小朋友友分发。

2.家长对孩子应该加以积极正确的教育和诱导,树立孩子正确的物质观念

让孩子学会与朋友分享一些东西,尝试一下“给予”所带来的快乐。告诉孩子,吃很少买来吃的东西的时候,要把它分成三份,一份留给自己吃,一份留给爸爸,一分留给妈妈,筹爸爸妈妈口家就拿出来给爸爸妈妈吃,不要一个人独自偷着吃。如果家里还有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那么要把好吃的东西分成同等的几份,让每人都有一份。

3.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

从孩子懂事开始,家长就要让孩子学着与别人分享东西。比如,在饭桌上,家长可以让孩子学着给长辈夹菜;鼓励孩子给爸爸妈妈拿东西;教孩子给客人让座,让孩子做这些力所能及的事,从中品味做了有益于他人的事而带来的喜悦。

有位母亲是这样教育孩子与人分享的:

周末,妈妈带小小去公园游玩。小小又累又渴,要求坐在路边的凳子上喝点东西。妈妈给小小拿出了一袋饼干和牛奶。这时,妈妈看见一个小女孩也坐在旁边,正看着小小吃饼干。妈妈知道,小女孩也饿了,也许和她一起来的大人去给她买吃的了。妈妈对小小说:“儿子,给小妹妹吃点饼干。好吗?”

"不,我要自己吃!"小小显然有点不乐意了。妈妈耐心地引导小小:"宝贝,如果妈妈有事不在这儿,这位小妹妹有饼干吃,你想不想吃呢?"

“想吃。”小小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回答。

"这就对了,现在你拿一些饼干给小妹妹吃,下次妈妈不在你身边的时候,小妹妹也会把好吃的东西分给你吃的。”

小小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小妹妹,终于把自己的饼干送到了小妹妹的跟前。大多数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但他却希望能够分享到他人的东西。家长应该充分了解孩子希望获得他人东西的心理特征,通过换位思考,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4.家长可以让孩子多结识大方的同龄朋友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与其说大人的榜样是很重要的,那么同龄人的带领就会更加实在孩子会下意识地向同龄人学习和比较。如果孩子身边的朋友大都是大方不计较好孩子,那么自己的孩子也不会太差!环境是很重要的因素。

5.让孩子之间互通有无

有一个妈妈为了让孩子学会更好地分享,是这么做的:

只要给孩子买了他喜欢的玩具、画片或者图书,这位家长都鼓励孩子带到学校去,并且鼓励他与其他孩子交换自己的玩具、画片或者图书。妈妈教育她的孩子说:"只要你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借给别人玩,那么,别人也会把好玩的玩具送给你玩,这样你们就有很多的好玩的玩具可以玩,也有很多的图书和画片可以看。"

慢慢地,这个孩子尝到了分享的甜头,以后,不用妈妈题型,他都会把新买的玩具带到学校,跟其他小朋友分享。

6.让孩子与自己的家人一起分享

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让孩子吃苦,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统统都让孩子去亭受。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孩子诚心诚意地请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一块吃好东西,家长却坚决推辞,说:"你吃,你是孩子,我们是大人,大人不吃!"或者说,"让你吃你就吃,装什么样子!"就这样,孩子与人分享的好意被父母给扼杀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没有了谦让与分享的习惯了。

因此,要想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习惯,最重要的是家长首先要学会坦然地与孩子分享,成为与孩子分享的伙伴,让孩子接受和别人分享的事实,让孩子去发现分享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就感。比如在家里,父母可以让孩子为每个家庭成员分苹果、分橘子等,教孩子学会尊老,先分给爷爷奶奶等长辈,再分给爸爸妈妈,然后才分给自己。在这分东西的过程当中,孩子不仅学会了与人分享,而且明白了应该尊敬长辈、关心父母的传统美德。

7.别让孩子做"分享"的游戏

在生活中你是否经常见到这样的一幕:

小宝贝正吃着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奶奶假意试探说:“乖乖,给奶奶吃点。”小宝贝乖巧地跑到奶奶跟前,拿着饼干在把奶嘴里送,奶奶假装咬了一口,说:"乖乖真乖,奶奶不吃,你吃吧!"孩子一看,自己的东西不但没有被奶奶吃掉,还得到表扬,心里喜滋滋。接下来,为了测试孩子是否真的"大方"爷爷、姑姑、爸爸、妈妈都会如此训练一般。而孩子每次都很大方地配合大人们的"表扬。"他(她)料定,大人是不会真吃自己的。

因为知道独享是自己的专权,孩子从小就不懂得有东西应该跟大人一起分享,从小就有了自私的观念。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家长请不要跟孩子玩“假吃真表扬”的游戏。

在教育孩子学习与人分享时,家长要注意一定的原则和技巧,比如要让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分享他所喜爱的玩具,切忌对他进行强迫,也无须向他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不妨可以这样跟他说:"你玩一会儿,让他玩一会儿,你们俩都高兴高兴,不是很好吗?"适当地引导孩子,积极有效地对孩子进行鼓励、赞美。能让孩子感到分享对他不是一种剥夺,而是一种增添更新更多的乐趣的机会。当孩子较小时,家长不妨就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分享训练"。比如,当孩子手中拿着画册时。家长可以拿着一个玩具,然后温柔地、慢慢地递给他玩具,并从其手中取走画册。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孩子便学会了互惠与信任。此外,家长还可以从侧面出发,想一些比较特别的点子,让孩子体验到与人一同分享玩具时可以玩出一些新的花样,可以体验到更多的快乐,这样做能吸引孩子自动尝试与小伙伴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