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碰到一个老同学,说起社会上的很多不公平现象。老同学说,他是一个直爽的人,凡事爱说真话,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总爱碰壁。我劝他:凡事想开些,别太认死理,别那么较真,别做生活中的“二愣子”。
所谓“二愣子”,是形容一个人愣头愣脑、性格倔强、认死理、喜欢抬杠、做事考虑不周、不计后果,也就是不懂得灵活多变,不懂得转弯。
有位哲人说,做人要像山一样,做事要像水一样。山是挺拔巍峨的,水是灵活多变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原则,做事要灵活多变,行不通时就要懂得转弯。
小时候,父亲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位禅师对大伙儿说自己法力无边,能将附近的一座大山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移到自己的跟前。大家虽都不信,但也想看看这位禅师究竟会怎样做,于是很多人都去看禅师移山。此后每一天,大家看到禅师都对着山凝神运气,口中念念有词:“山过来,山过来,山过来……”
眼看着承诺的时间一天天临近,大伙儿依然没看到山有一点前移的迹象,于是看他的人一个个离开了,很多人都觉得禅师欺骗了他们。此后的每一天,禅师依然努力地喊着,声音更大了,也更虔诚了,但是山仍然没有一丝一毫的移动。
最后一天终于来到了,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失望地离开了,最后只有一个小伙子依然坚守着,因为他相信老禅师一定会给他惊喜的。傍晚时分,禅师突然大叫一声:“山不过来,我过去!”,随即迅速向山脚下冲去。几分钟后,愣在那里的小伙子惊呆了,因为他看到山虽然没有移动,但分明已经在禅师的面前了。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很多年过去了,我总会时不时地想起它,想起老禅师说的那句话:“山不过来,我过去”。我总觉得有一种奇异的力量在吸引着我。如今再细细想想,这个故事确实给了我很多启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做事要灵活多变。
老禅师不是神仙,自然知道山不会跑到自己跟前。他这么做其实就是要人们懂得,做事不能太死板,应该灵活多变,达到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种以捕食鱼类为生的鸟类,其嘴的形状,直直的,上下两部分都又长又宽阔。吞吃食物时,有的常常把捕到的鱼儿往空中一抛,让那条鱼头朝下尾朝上落下来,然后一口接住咽了下去,这样的吃法可以使鱼在通过咽喉时,鱼翅的骨头由前向后倒,不会卡在喉咙里。
社会复杂多变,为人处世,求人办事也一样会碰到各种“刺儿”,这个时候便不能一条道跑到黑,而应该想办法兜个圈子,绕个弯子,避开钉子。这是做人应该具备的策略和手段。连鸟都会“把鱼倒过来吃”,聪明人更不会赤膊上阵,硬碰钉子,让刺卡在喉咙中。
很多时候,人不仅要懂得转弯,而且要学会忘记,要学会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
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伯跟马沙为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
当他们旅游回来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我会记住的。至于他打我的事,我只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千二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牢记别人对你的帮助,忘记别人对你的不好,这才是做人的本分。
记得在佛经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小和尚和老和尚一起去化缘,小和尚毕恭毕敬,什么事都看着师父,走到河边,一个女子要过河,老和尚背起女子过了河,女子道谢后离开了。小和尚心里一直想着,师父怎么可以背那个女子过河呢?但他又不敢问,一直走了20里,他实在憋不住了,就问师父,我们是出家人,您怎么能背那女子过河呢?
师父淡淡地说,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可你却“背”了她20里还没放下。
老和尚的话充满禅意,也是人生的道理。人的一生像是一次长途跋涉,不停地行走,沿途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历经许许多多的坎坷,如果把走过去、看过去的都牢记心上,就会给自己增加很多额外的负担。阅历越丰富,压力就越大,还不如一路走来一路忘记,永远轻装上阵。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时光不可能倒流,除了吸取经验教训以外,大可不必耿耿于怀。
乐于忘怀是_种心理平衡,需要坦然真诚地面对生活。有些人能够忘记失意时的尴尬和窘迫,却对顺境时的得意津津乐道,岂不知成功和失败一样会留在过去,老是沉湎于过去不能释怀,常常说我年轻那会如何如何,拿明日黄花当眼前美景,让过眼烟云在心头永驻,沾沾自喜,自鸣得意,陷自己于虚妄之中,不思进取,裹足不前。所以说,英雄不提当年勇是有道理的。而反复咀嚼过去的痛苦,永远一脸的苦大仇深就更不足取了。
在我们的人生里,记忆盛不下太多的往事,一路走来,我们注定要忘记许多。学会忘记是“去粗取精”,只有忘记那些本该忘记的,需要牢记的才会在心底永存,人生才会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