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理财?理财就是对个人和家庭财富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配置,简单说,是一门关于赚钱、花钱和省钱的学问。
有句话说得好:“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很多人习惯在一年开始的时候为自己量身订制一个计划,想要出国的可能要开始准备考试并计划着在申请学校前尽早通过,想要结婚的开始筹措资金准备买房,想要在股票和基金上玩票赚个满堂彩的也都在伺机而行……即使是生活没有大的改变的人,可能也会计划着新近要添几件新装。尽管每一个人的生活期望和目标都不相同,但是,共同的一点也许就是大家都关注着自己的荷包里还有多少剩余,今年又能进账几何?
这就是说,人人都想着要开始理财了。
有报道曾经说,在经济发达的美国,其国民收入的50%来自于工资收入,而另外50%则来自于家庭的投资收入。所以说,如何理财,让我们有限的资产发挥最大的作用,是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一句老话: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盘算一世穷。这句话其实就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翻版,一个人如果不会理财,即使再有钱也会有花光的一天.
我们的祖父母和父母两代人,都不同程度地感受过贫穷和饥饿,所以他们很早就懂得积累家财有多重要。但是那时毕竟经济环境没有现在开放,也没有如此之多的投资理财渠道,于是储蓄是绝大多数人唯一的理财方式,加之有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能够老有所依,也就过得心安理得。但是即便如此,也有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初涉新型理财方式,小试牛刀。
林小姐今年24岁,在一家外资企业做文秘已有两年,目前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林小姐的母亲已退休,父亲仍在职,因为单位效益比较好,家庭的收入也不错。
林小姐还有一个哥哥和嫂嫂,因为哥哥在国外读博士,嫂嫂一年前也以陪读的身份去了美国,两岁的小侄子交给林小姐的父母帮助抚养。林小姐的哥哥现在已经进入论文答辩,还有半年也可以毕业了,而且一直有全额的奖学金,再加上导师很欣赏他,引荐他去一家知名企业工作,虽然还不能拿到正规员工的薪水,但是收入也不错。嫂嫂在国内学英文,法语说得也非常流利,偶尔帮哥哥的学校翻译点资料,两个人的日子也过得不错。可以说是典型的“知本+资本”的家庭。
由于小侄子今年才两岁,林小姐的哥哥嫂嫂将他留在国内林小姐的父母身边,打算等今年毕业安顿好后再将小家伙接到国外,小家伙非常聪明,是一家人的“小太阳”。夫妻俩在国外经常会寄钱给父母,一般都是美金。以前,父母对外币没什么概念,刚开始的时候也就收在家里,慢慢积累的多了便在银行进行了外币储蓄。
随着人民币加息和美金的贬值,林小姐的父母也琢磨着怎样让这笔钱有所升值,但是心动并未行动,今年,林小姐的父母一早就嘱咐林小姐要想想怎样用活这笔钱。
林小姐的父亲经历过自然灾害年代,在新中国物质最短缺的年代有过饿肚子的体会,所以他“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很强,也很注重家庭备用金的储备。不过,他的方法在女儿林小姐眼中也未免过于传统,无非就是节省,精打细算,有闲钱一律存银行。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老两口又从电视上和报纸上了解到当下理财的重要性,于是商量着想用儿子寄来的美金做点投资,以前只是将这笔钱定期存人银行,去年十月底随着存款加息政策的出台和不久前的美元贬值,老两口就商量着想将美金取出来兑换成人民币再转存。
而林小姐本人也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忙着让自己的钱包更加殷实,不免也为之心动。
由此可知,林小姐及其家人都认识到了理财的重要性。那么,究竟要怎样理财呢?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也就是说,理财有很多学问。在学会理财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理财的要义,走出理财的误区。
误区一,理财是有钱人的事。
理由:工薪家庭更需要理财,与有钱人相比,他们面临更大的教育、养老、医疗、购房等现实压力,更需要理财增长财富。
误区二,有了理财就不用保险。
理由:保险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对于家庭而言,没有保险的理财规划是无本之木。
误区三,投资操作“短、平、快”。
理由:不要以为短线频繁操作一定挣钱多。
误区四,盲目跟风,冲动购买。
理由:在最热门的时候进入,往往是最高价的投资,要理性投资,独立思考,货比三家。
误区五,过度集中投资和过度分散投资。
理由:前者无法分散风险,后者使投资追踪困难,无法提高投资效率。
误区六,敢输不敢赢。一涨就卖,越跌越不卖。
理由: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不可取。
“积谷防饥”虽然老套,却也经典,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也是为了保障我们在遭遇突**况时不至于措手不及。利用自己的优势,理性理财的同时我们应当明白,财富的积累应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