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安定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而愤怒、恐惧或悲伤等消极情绪会使孩子发展失衡,而这些消极情绪的长期郁积还会导致病变。孩子腹痛、头痛、呕吐、嗜睡等,有时候并非因为疾病,而是因为情绪出现了问题。可是,孩子那时阴时晴的小情绪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又该如何调整以及如何帮助孩子控制他的小情绪呢?
孩子跟成人一样具有情绪的不稳定性,这时需要家长的关注和重视。一些父母试图忽视孩子的负面情绪,希望他们的情绪自然转好,甚至也不知孩子的情绪反应和行动举止代表什么。想知道孩子的坏情绪从哪里来,就要先了解孩子的情绪发展的过程。
2~3个月的婴儿
这个月龄的婴儿已经开始有社会性的需求了,他的情绪不再完全取决于生理需要。他们渴望父母的爱抚,有了玩的要求。当看到父母亲熟悉的面孔,或者有人面对面地逗他时,他会愉快地朝着面前的人微笑。
当宝宝处于这个年龄段时,父母要适时地满足宝宝的情绪需求,多面对面地逗他玩耍。和宝宝交流时,要尽量让他更多地看到父母和其他家人的脸部表情,并且尽量面部表情丰富些。而抚摸拥抱宝宝,能带给他更多愉快的情感体验,帮助他朝着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情绪。
3~4个月的婴儿
这个月龄的宝宝有了愉快的感受,开始懂得表达愤怒和惊讶等情绪,特别渴望能够获得大量的拥抱和交流。开始区分家庭成员,当父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甚至试图通过微笑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尽量多抽出些时间来陪伴宝宝,让他体验到与更多人玩耍的乐趣。当宝宝试图以微笑吸引父母的注意时,父母要给予积极的回应。
4~6个月的婴儿
随着手的动作的发育,这个月龄的宝宝逐渐喜欢上了摆弄东西,并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果他的活动受到限制,他会很愤怒,并以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宝宝会经常“哈哈”大笑,当家人呼唤他的名字时,他能作出反应,并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当然,他的情绪转化也非常快,刚刚还在“哈哈”大笑的宝宝可能会突然因为某件事情而变脸,并向父母高声抗议。如果有陌生人到来,他们会立刻表现出一种不安全感和紧张感。
父母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适合他抓握的玩具,让他抓着玩耍,以带给他更多愉快的情绪体验,为培养他乐天的处世态度打下基础。当宝宝哭闹时,父母要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但是不要让他养成以哭闹来吸引父母注意的习惯,所以平时要尽可能多花点时间和宝宝一起玩耍,多观察他,通过观察了解他的需求,并在他有这种需求的表现时及时给予满足。
半岁后的宝宝已经有了初步的幽默感和强烈地融入周围社会环境的愿望,他开始主动模仿父母的一些行为和表情,以此来获得父母的注意。宝宝开始区别对待陌生人和扶养人,表现出对亲人尤其是妈妈的特别依恋。当离开妈妈或其他抚养者时,他会表现出焦虑、悲伤的情绪;与陌生人接触时,他开始有怕生的表现。
父母要尽可能多以各种各样的表情和不同的语调来帮助宝贝了解各种情绪的意义,跟宝宝交流时,表情要尽可能更丰富些,适时地将当时的表情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父母要给予宝贝更多的关怀,当婴儿表现出强烈的依恋感时,父母要满足他这种需求,不要为了担心他变得黏人而故意“疏远”他。这个时候给予他更多的宠爱,能更好地帮助他建立安全感。当宝宝跟陌生人相处表现出怕生的情绪时,不要为了急于改变他而强迫他跟陌生人打交道,而要给他时间慢慢去适应陌生人。
8~10个月的婴儿
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这个月龄的宝宝学会了大声喊叫。他开始期望博得周围人群的赞赏,并因此乐于为周围人群做一些小小的表演。很多曾经让他非常入迷的游戏,他已经厌烦了,因此,当父母要求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会显得比较“冷漠”。
当宝宝乐于表演的时候,要对他的表演给予积极的回应。当宝贝对表演没有兴趣的时候,不要强求,给他足够的自由去表现自己,才能带给他愉快的体验。父母还可以多跟宝宝玩一些表情游戏,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各种情绪。
近周岁的宝宝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他喜欢的人和玩具上。对陌生的场所或陌生的场景已经有了恐惧感,他会仔细地观察父母的表情,通过父母的表情来判断自己在某种情景下是否安全可靠,是否可以尝试。他的小脾气越来越大,并开始依赖扔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这时,父母要多带宝宝外出玩耍,遇到事情的时候,父母要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宝宝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学习表达情绪的正确方式。当宝宝发脾气的时候,一定要冷静地对待他,不要以吼叫对吼叫来跟他对抗。当宝宝去探索一些陌生的事物时,只要不是确实危险的事情,父母那种大惊小怪的表情就不要露在脸上,多一些鼓励的表情,能让他变得更加勇敢。
1~2岁的宝宝
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有了简单的同情心,他的同情心看起来比较“泛滥”,因此,看到别人笑,他会笑,看到别人哭,他也会哭。这种情绪的产生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基础,对宝宝将来的社交行为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宝宝还发展出惊奇和害羞的情绪。当他看到新异事物时,他会感到非常惊奇。他已经能够准确地理解熟悉与陌生环境的差异,对生人感到害怕而且更加黏人。在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他想要什么就必须立即得到,让他等待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他还没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从宝宝1岁开始,父母就可以逐渐培养宝宝的同情心以及对新事物的兴趣,同时要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让他更广泛地接触周围的环境和人群,更多地融人社会,培养他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当父母要离开宝宝时,要明确地告诉他自己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当父母回到他身边时,要给予他一些特别的关注。另外,要及时地满足宝宝合理的需求,不要让他养成依靠哭闹等手段来“要挟”父母的习惯。
2~3岁的宝宝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开始尝试着要独立,但是他渴望独立的愿望有时候又会与他的能力的局限性发生冲突,他表现得既厌恶父母提供帮助又离不开父母的帮助,显得很矛盾。这时宝宝的情绪常常变幻莫测,难免会让父母有不知该迈左脚还是右脚的感觉。更令人头痛的是,他可能会因为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大哭大闹,甚至踢打尖叫。
当宝宝需要父母在他身边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在他身边,给予他足够的心理支持。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更多的安全感,他的表现也才能相对地比较好。当宝宝大哭大闹甚至踢打尖叫的时候,父母尤其要冷静,应尽量避免与宝宝之间发生争执,一旦宝贝情绪失控,最好紧紧地抱着他,等待他平静下来,并且要明确地告诉他正确的行为是什么。
3~4岁的宝宝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的想象力开始建立起来。这个阶段,他可能会煞有介事地把他想象的朋友或者别的什么人物介绍给你,他在想象的世界里体验着爱、同情、愤怒和恐惧等诸多情感。他情绪控制的能力会有所提高,但是依然比较弱,并且常常出现好一天歹一天的局面。
这时,父母应多给宝宝一些解释,帮助他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该坚持的原则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宝宝大发脾气就放弃。这种处理方式会让他养成以哭闹来“要挟”父母的不良习惯。当宝宝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候,最好不要跟他对抗,等他情绪冷静下来后,再好好跟他谈谈。
总之,对孩子来说,一些天生的恐惧,所求不得的愤怒,失望落空的悲伤,都只是一种自然生命能量的流动而已,它会来,就一定会走。孩子的哭闹是属于生命能量自然的一种流动,完全无损于他们的本质。哭完、闹完,他们可以一下子又回到内在和平的喜悦境界。因此,父母不妨停下脚步来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且运用一些方法来引导孩子准确地表达和疏导各种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