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不懂装懂(1 / 1)

幽默七十二变 李玉峰 772 字 2个月前

——我吃一碗“牛”“大”“便”

表达者不懂装懂,似懂非懂,对意义进行错误理解,并错误地模仿、援引、解释他人言行,制造出语言错误,便能产生幽默效果。

读过老舍的小说《赵子曰》的人,应该对其中的一段闹剧记忆深刻。

周少濂、赵子曰作不出新诗,其实也不懂古诗,竟把胡编乱诌的东西当成“杜诗”。

周少濂立在台阶用着劲想诗句,想了半天好容易想起两句古诗,加上了一两个虚字算作新诗,一边摇头一边哼唧:

“北雪呀……犯了……长沙!”

“胡雪哟……冷啦……万家!”

胸无点墨,不懂装懂,把狗屁不通的东西拿来媲美杜诗,以假乱真,自欺欺人,却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感。

传统相声中,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讲四书》就是在幽默中讽刺那些不懂装懂人。摘录如下:

乙:有这么几句我讲不通。

甲:哪点儿?

乙:这几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甲:这要是问别人他还说不上来。

乙:怎么?

甲:这是我们街坊的事。东屋里住的那个姓关的那天喝酒,喝醉了,跟南屋那街坊吵起来啦。

乙:你等会儿说,这跟“关关雎鸠”有什么关系?

甲:你听着呀。东屋那位姓关,南屋那位也姓关,俩人吵得难解难分,谁也劝不了,非上公安局不可,揪着就去了。这就叫“关关局揪”。

乙:噢,这就叫“关关雎鸠”。

甲:哎。

乙:那么“在河之洲”呢?

甲:大关、小关俩人在公安局拘留了两天,酒也醒了。都承认了错误,不再打架了,和解了。大关说请小关吃饭,小关也把胃喝坏了,什么也吃不下去,结果吃了点粥——“再和吃粥”!

乙:吃粥哇?“窈窕淑女”哪?

甲:小关有个女朋友,姓姚叫姚条,是姚大叔的女儿,“姚条叔女”。

乙:那么“君子好逑”又怎么讲呢?

甲:姚条给了事呀,“你俩人若是再打架就是小人,不打架就是君子,我请你们俩人看赛球儿的。”结果看了一场足球赛。这就是“关关局揪,再和吃粥,姚条叔女,君子好球”。

这种不懂装懂的幽默故事,在古代也有很多,例如下面这则:

有个人开典当铺,却不识货。

有客人拿了一面单皮鼓来当,铺主吆喝道:“皮盆子一个,当银五分!”

有人拿笙来当,铺主吆喝:“斑竹酒壶一把,当银三分!”

有人来当笛子,他又吆喝:“丝缉火筒一根,当银一分!”

后来有人把擦屁股的帕子拿来当,他吆喝道:“虎狸斑汗巾一条,当银二分!”

小伙计见了说:“这东西要它有什么用?”

铺主答道:“若他不来赎,留下来擦擦嘴也好!”

对于文化上的差异,不懂装懂更容易笑料百出。

一天,一个自恃认得几个汉字外国人。在大街上溜达饿了,就开始找饭馆。

他到了一家小面馆门口,看见门口的木牌上写着的大字:牛肉面、大排面、便饭。他想尝尝,就走了进去。

服务生走过来,问:“先生,您要点什么?”

外国人想炫耀一下他认的汉字,扭头看了看木牌上竖着写的字,声音洪亮地横着念道:“我吃一碗‘牛’‘大’‘便’……”

延伸阅读

王老六整日不学无术,在一次竞职演说中闹出了笑话。他将别人给他起草的手写稿“我们要大干、苦干加巧干”中的“巧干”念成了“23干”。人们笑成一片。他竟信口开河到:“‘23干’是新生事物,什么叫‘23干’,就是12分的力量——嗯,12分不够,还要加一倍,24分,留有余地——23分。”

会后,王老六对帮他写稿子的人说:“稿子写得不错,就是忘了解释什么是‘23干’幸亏我反应机敏,临时补救。”

王老六错把“巧干”念成“23干”,还一本正经地自圆其说,闹出了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笑话。类似的笑话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只是没有那么夸张罢了,遇到问题不懂装懂,只会错上加错,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