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时看到好吃的菜,他伸手将碟子端到自己眼前,根本就不知道让家人一起分享;同学在上体育课时跌倒了,摔破了腿,他在一旁幸灾乐祸;在路上看到残疾人,他不仅不给予帮助还大声取笑;爸爸妈妈生病了,不闻不问依然忙着看自己的电视,玩自己的游戏……其实,这里的“他”指的不是别人,这样的现象许多家长可能也并不陌生。回忆一下 ,你的孩子是否也是这样漠然、麻木?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人的呢?如果是,那又是谁造成的呢?是孩子天生就缺乏爱心、冷漠无情,还是你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之所以不懂得关爱他人,都是父母造成的——
?? 父母自身待人冷漠。
许多孩子对于别人的事情总是置之不理,总教育孩子“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耳濡目染,孩子自然而然,就变得越发自私、缺乏爱心了!
??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没有节制的溺爱,把孩子的爱心不经意间剥夺了。
许多父母只知道一味地疼爱孩子,却忽略了给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其实施爱与接受爱是相互的,如果让孩子只是接受爱,渐渐地,他们就丧失了施爱的能力,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并且觉得父母关心他是理所当然的。有的父母以为给孩子多点关心和疼爱,等他长大了,他就会孝敬父母,疼爱父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你没有给孩子学习关爱的机会,他们怎么会关爱父母呢?还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有学习好了,将来才会有一个好的前程,于是什么事都为孩子着想,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性格、习惯、品质、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更重要,并且这些都需要在生活、学习中培养的,不会一蹴而就。
?? 当孩子对某些事物表现出同情心、怜悯心的时候,家长因为个人的私利而打击孩子的爱心。
如何培养好孩子,使孩子有一颗仁爱的心、同情心。我们作为父母的应该把沟通当成重要的事情,而不能认为孩子就是孩子,没必要多罗嗦。
给孩子做关心别人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举手投足,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要让孩子有爱心,家长就要做出有爱心的行动。比如要孩子爱父母,家长就爱孩子的祖父母,为孩子做好表率。孩子的心是洁白无暇的,从小在孩子的心中种下爱的种子,孩子必将成为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的人。
有一对知识分子父母,他们深深地懂得父母的言行在孩子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们总是以身作则,并以此去引导孩子。
他们孝顺长辈,在家里,总是给长辈倒茶、盛饭,搬凳子;逢年过节给长辈买东西、送礼物,父母总是让孩子知道,还常常请孩子发表意见该送长辈什么礼物。逢到单位组织旅游或搞活动,如果能带家属的,他们总是带上孩子和长辈,既让孩子与长辈都能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从中体会到父母对长辈的关心。
他们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总是温和、体贴,还常常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他们夫妻之间互相关心,在餐桌上,总是不忘给爱人夹一筷对方爱吃的菜;每逢出差,在给孩子买礼物的同时,总不忘给爱人也买一份;吃东西的时候,他们总会提醒孩子给爸爸或妈妈留一份。他们还注意使用爱的语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会儿!”“别着急,我来帮你!”“谢谢你为我所做的一切!”等。
这样,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也学会了去爱他人。
从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他人是爱心的一种体现。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只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别人的痛苦,甚至会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孩子是很可怕的。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比较会关爱他人,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父母可以经常让孩子把自己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
5岁的倩倩从小就非常有爱心,妈妈经常鼓励她去帮助他人。
有一次,倩倩跟妈妈一起上街去买东西。在过马路的时候,倩倩看见一位行动不便的老爷爷,她看了看妈妈,妈妈正用鼓励的眼光望着倩倩。于是,倩倩主动走上前去,扶着老爷爷走过了马路。
走到马路对面后,老爷爷十分感谢倩倩,夸她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这时,走在后面的妈妈对倩倩说:“倩倩,你注意了没有?旁边的叔叔都微笑地看着你,后边的阿姨向你投来赞许的目光呢!”
果然,倩倩朝旁边一看,好多叔叔阿姨都微笑地看着她。小倩倩高兴地回答道:“老爷爷过马路时会很困难,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帮助老爷爷过马路,是吧,妈妈?”
妈妈微笑地点点头。
可见,从小的移情训练已经使倩倩对他人有一种同情心了,而同情心正是爱心的来源。此外,父母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从侧面来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关心动物。比如,在看电视的时候,如果出现动物弱肉强食的画面,父母可趁机对孩子说:“多可怜呀,人可不能这样子!”人们发现,幼年时期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细腻,心地比较善良。相反,从小没有接触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冷漠,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表现为冲动易怒,出口伤人,行为粗鲁,并且会欺负弱小的同学。
所以,只要孩子愿意养小动物和植物,父母尽可能允许他去养。在家中养一些小狗、小猫、金鱼等小动物,或者养一些花花草草,让孩子去照顾,这样往往会培养孩子的爱心。
并不是所有的“爱”都会得到回报
许多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也能做到关爱周围的人和事物。但是,如果遇到孩子不被人家关爱的时候,孩子的心里往往会感觉失落。更重要的,他对父母教育自己要关爱周围的人和事物会产生一个不良的判断。这时候,父母要及时察觉孩子的心理,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引导。
小钰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小钰:对人要真诚,要关心他人。父亲常常给小钰讲故事、讲历史。他告诉小钰,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要“博爱”在父母的教育下,小钰从小就懂得关心他人。
有一次,小钰生病了,生病中的她非常希望同学们能够来看她。但是,却没有一个同学主动来看她,活泼好动的小钰感到有点伤心。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同学这么冷漠。
细心的爸爸发现了小钰反常的表现,他对小钰说:“好孩子,咱们不应计较别人对自己的回报,我们不是为了得到而付出,而是为了让这社会更美好。”在父亲的教育下,小钰不仅一如既往地关心别人,获得了同学们的好评。
由此可见,父母在孩子“爱心”引导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小钰的父亲没有引导小钰思考,导致孩子认为“帮助”别人并不会得到回报,是一种不公平的行为,慢慢的,孩子就变得冷漠,不爱关心、帮助别人了!
对缺乏爱心的孩子,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要教育孩子有爱心,你必须让孩子看看什么是爱心。要扩大你孩子的感情智力。可以经常问:“你怎么感觉呢?”孩子们一定要能够识别自身不同的感情状态,然后才能对别人的感情敏感。要及早告诉孩子一颗关爱他人的心能对别人产生正面的影响。
2.强化父母本身关爱他人的行为,因此孩子就能看见你对别人的“痛苦和需要”表现出来的关心。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十分强的,当你对别人的关心而采取行动时,孩子也会记住你的行为,并会逐渐模仿。
3.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活动。在学校和家庭里,为孩子提供体会不同视角和观点的机会,比如,参观老人院、无家可归者收容所等场所。孩子体会不同视角的机会越多,就越能对那些需要的人们表示同情,并付出自己的关爱。如果孩子小时候经历的关爱别人的事情越多,那么关爱他人成为他终生习惯的可能性就越大。
4.了解你的孩子看些什么和听些什么,监督孩子们对媒体的选择——电视、音乐、电子游戏、以及互联网——而且关注他的服装、语言和行为反映些什么东西。要坚持坚定的立场,让孩子远离那些下流、残忍和暴力的外界影响。这些形象会腐蚀他的爱心与同情心的发展。
5.孩子们不是从书本上学会为人要善良,对人要有爱心的,而是从做好事中学会的。鼓励孩子们帮助改变他的世界,永远帮助他们认识到那个姿态对承受者的正面效果。
父母不能说的:
?? “这不是你的事情,你好好读书就可以了!”
许多父母往往只要求孩子好好读书,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心视而不见,或训斥一番,把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之中。如有个小女孩为刚下班的妈妈倒了一杯茶,妈妈却着急地说:“去去去,快去写作业,谁用你倒茶。”这让孩子觉得很委屈,自己做了好事,妈妈非但不表扬自己,还斥责自己。孩子们会想,原来父母是不需要爱的,他们只需要成绩。一旦孩子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以后他什么都不过问了,他们会变成不懂爱、不会爱的冷漠的人。
?? “别**小动物,这样会生病的”
这是一些爱干净的妈妈常说的话。其实,孩子的爱心就是这样被父母剥夺的。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那就请你在生活中培养它、呵护它吧。
?? “不是让你别多管闲事吗?你怎么不听呢?”
孩子天生具有怜悯心,他们经常会做一些让大人看起来是“闲事”的事情,如帮助邻居取信件,给乞丐一些钱,帮助同学等,当然并没有因此得到了什么好处。因此,总以利益衡量得失的大人便以为这样做不值得,要求孩子不要多管闲事。这样的语言把孩子的爱心压制在萌芽状态,当有一天,孩子对你也缺乏爱心的时候,你该去责怪谁呢?
教子加油站:
家长需要注意的——
1.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出比大人更强烈的爱心。这时候,父母不应该因为孩子没有和父母商量或者违背了父母的意愿而否定了孩子的爱心,更不能因为个人的私利而打击孩子的爱心。否则,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有爱心是错误的,从而自我否定这种爱心行为,变得冷漠和自私,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2.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一旦发现孩子的爱心行为,就要及时地亲吻、拥抱和赏识孩子,受到赏识的孩子下次会更容易做出类似行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闪光点”视而不见,孩子做出同样行为的频率就会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