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罗素1920年来到中国,做了好几场演讲,也发表了好几篇文章,大多谈论中国,后来结集为《中国问题》。罗素批评了中国人的“冷漠”“贪婪”等毛病,但也看到了中国人的很多优点,比如,中国人冷静的尊严,喜欢享受自然环境之美,等等。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人的快乐天性。
罗素发现,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可能比一个英国人穷,但却比英国人更快乐。由此,罗素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传统里对于智慧和美的重视,对于人生快乐的重视,使得其他的古国都已经消失,唯独中国生存了下来。”
因此,他给世界开了一个药方,现代中国人应该从西方学习科学知识,而西方人应该向中国学习“宽容的美德”“深沉平和的心灵”。这样,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罗素讲的中国人,前面应该加上“传统的”这个定义。从晚清到今天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化,中国人成了“现代中国人”。现代性、商业化、消费主义等,也让现代中国人在很大程度上变得更接近罗素口中的“西方人”,也同样遭遇到了“现代性”的冲击。
更确切地说,经过一百多年的全球化,今天没有纯粹的“西方人”,也没有纯粹的“东方人”,没有纯粹的“美国人”,也没有纯粹的“中国人”。
都是“现代人”。
科技、商业构成了现代生活的核心,关于科技和商业,西方的传统显然更具有优势。但如何解决科技和商业带来的人类精神问题,东方的传统更值得重视。作为中国人,回顾从晚清到现在的一百多年历史,总体上是向西方学习的一百年。今天我们生活其中的中国,从政治体制、教育、科技到生活方式,都烙上了“西方”的痕迹。传统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现代转型。
到了21世纪,中国人发现了“传统中国”,中国经典读物开始流行,从《论语》《道德经》《庄子》《金刚经》,一直到《浮生六记》之类的生活艺术读物,都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书,再到近期“国潮”兴起,传统中国的时尚化成为趋势。
而在20世纪,西方人却在向中国、东方学习。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有意识地学习东方的“平和的心灵”。禅宗、藏传佛教、瑜伽之类,在西方成为一种“时尚”,延续至今。从垮掉的一代、嬉皮士到今天的硅谷精英,离不开的一个思想资源是东方的禅。2019年HBO的纪录片《“压力山大”的美国人》中,揭示了美国社会极高的压力指数,在寻求解决方法的时候,禅修、瑜伽、冥想之类成为很多美国人的首选。
所以,罗素才会开出这么一个药方,在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应该学习西方的传统,而心智层面,应该学习中国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传统的中国人比较快乐,没有现代人的那种焦虑和精神压力。但罗素没有进一步去探寻为什么传统的中国人比较快乐。
为什么传统的中国人比较快乐呢?
最简单的回答,也许是传统的中国人对于生活持有“知足常乐”的态度。知足常乐,是最流行、最通俗的中国人生哲学。有一个中国民间故事,说是有一个人死了,成了鬼,阎王判他转世为富人。没想到这个鬼说,我不要做富人!阎王很奇怪,富人你都不想当,那你想做什么人呢?
这个鬼回答,只求一生有饭吃,有衣穿,没有是是非非,烧烧清香,吃吃苦茶,安安闲闲过日子,就很满足了。阎王听完,沉默了一下才慢慢说,你想要钱,给你几万两没有问题,但你想要清闲,实在太难太难了。
不去追求大富大贵,不去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小富即安,平平淡淡,清清闲闲。这样的知足,其实并不容易,很难做到。因为欲壑难填。所以,中国人最看重的能力,就是知足。当一个人能够知足,那么,他就能够拥有美好的生活。
苏东坡在密州,认识一个当地人叫赵明叔,家里穷,却爱喝酒,什么酒都喝,喝了就醉,他很爱说一句话:“薄薄酒,胜茶汤,丑丑妇,胜空房。”大意是虽然我喝着很差的酒,但和那些没有酒喝、只能喝茶汤的人相比,我已经很幸福了;虽然我媳妇很丑,但和那些娶不上媳妇的人相比,我已经很幸福了。
这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从前的中国人,不论是富还是穷,都爱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很治愈。
苏东坡是一个文人,而且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对这句话却很有一番共鸣,说赵明叔这句话虽然说得粗俗了一点,但话糙理不糙,“近乎达”。“近乎达”,是一个很高的评价。这个“达”,是中国人特别喜欢的一个字,很雅,有达观、通达的意思。做人,看得透彻,活得明白,就是“达”。苏东坡认为这句话里有“达”的境界,专门写了《薄薄酒二首》来诠释这句话。
第二首词的最后一句:
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
通达的人自己就通达,不需要借助酒醉,世间的是非忧乐,本来就是空的,何必想不开呢?读过《红楼梦》的人,再读苏东坡这首词,会想起开篇的《好了歌》:“好就是了”。很显然,中国人的知足,建立在虚无感上,因为人会死亡,世间一切都很虚无,所以,对于成功和富贵有很深的怀疑。当然,这种怀疑和中国历史的循环也有关,周期性的改朝换代,使中国式的成功很难长久。
这种怀疑使中国人注重当下,喜欢知足,通俗地说是想得开。这本书以苏东坡作为样本,分析了他如何重视智慧和美,如何重视人生快乐,尤其是如何从自我治愈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结束这本书的时候,好像要和苏东坡告别,有所不舍。千言万语,不如一起小酌。所以,我引用一段苏东坡关于喝酒的自述,再次给予大家一个提示,关于如何快乐的提示,作为一种告别。
苏东坡说自己每天喝酒,但喝得不多,他说天底下没有比他酒量更小的人了。但是他很喜欢别人喝酒,看着客人慢慢举杯品酒时,他会感到像是自己喝了酒一样,有心胸开阔、酣畅淋漓的感觉。他闲居在家,每一天家里都来客人,每一次都会为客人摆酒。他说天底下没有比他更喜欢喝酒的人了。
又说他认为人最快乐的莫过于身体健康,心里没有忧愁。他说自己身体还好,也很少忧愁,却总是见到一些得病的人或者忧愁的人,很不忍心,怎么能够见到这些不幸的人而又能让自己快乐呢?
因此,苏东坡每到一处常常会收集一些药物,有人跟他要,他就送给这个人,他还喜欢酿酒给别人喝。有人问苏东坡:“你没有什么病却收集了那么多药,自己不喝酒却酿了许多酒,辛辛苦苦为别人做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苏东坡回答:“病人得到我的药之后,我就会感到身体轻松,喝酒的人没有酒喝,我让他喝了,自己就会感到痛快淋漓。其实我是为了自己才那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