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过眼青钱转手空(1 / 1)

乌台诗案,不仅是苏东坡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事件,也是北宋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

1073年,苏东坡在杭州任上时,去农村考察,发现王安石推行的变法新政给农民带来了许多痛苦,于是写了不少诗表达不满。其中《山村五绝》是比较有名的一组诗,总共五首,其中第二、第三、第四首都以讽刺的语言抨击新法。第二、第三首我们在前面讲过,现在我们讲一下第四首:

山村五绝·其四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这首诗批评了青苗法。青苗法让农民每年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向政府贷款两次,等到收获后以二分利偿还。因为要贷款,一年中大半时间往城里跑,结果一转手就把钱花完了。小孩因为在城里待得久了,倒是学会了城里人的口音。苏东坡写这首诗的时候,绝对想不到这首诗后来会成为他的一个罪证。

王安石变法,造成新党旧党的分裂,旧党被外派到地方做官,新党控制了朝廷,但总体上言论还是自由的。但到了1079年,出现了乌台诗案,要把苏东坡这位旧党的官员治罪,这是一个新的情况。所谓乌台,就是御史台;诗案,就是关于诗歌的一个案件。当时蔡确任宰相,李定负责御史台,这两个人都是新政的坚定支持者。

1079年6月27日,开始了对苏东坡的弹劾。第一个写上札的是台谏官何正权,他之所以弹劾苏东坡,是因为苏东坡在《湖州谢上表》里写的一句话。宋代官员得到任命之后,要写一个谢上表,表达对君王的感谢。1079年3月朝廷任命苏东坡担任湖州知州,苏东坡就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里面有这么一句话:“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大概的意思是,皇帝体谅我跟不上新的形势,但念我还算老实,就让我在地方上做做管理者。

何正权觉得苏东坡话中有话,有情绪,是在“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又进一步推导说“一有水灾,盗贼之变,轼必倡言归咎新法,喜动颜色。轼所为讥讽文字,传于人者众。今独取镂版而鬻于市者进呈”。又说“陛下发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陛下谨禁盐,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是讥讽为主。小则镂版,大则刻石,传布中外,自以为能。其尤甚者,至远引衰汉梁窦专朝之士,杂取小说燕蝠争晨昏之语,旁属大臣,而缘以指斥乘舆,盖可谓大不恭矣”。

何正权的指控里,有三个要点:第一,苏东坡一贯攻击新政;第二,苏东坡的讥讽、抨击形成了文字,还出版成书,公开售卖,传播很广;第三,苏东坡公开出版的诗文里,有很多是和皇帝唱反调,皇帝支持什么,他就反对什么。第三点是致命的,很明显,御史台一开始就想把苏东坡定为死罪。

接着,御史舒亶又上札说:“臣伏见知湖州苏轼进谢上表,有讥切时事之言。流俗翕然,争相传送,忠义之士,无不愤惋。”强调了苏东坡攻击皇帝的诗文流传很广,引起了很多人的愤怒。

再接着,御史中丞李定在7月2日上札,罗列了苏东坡的四宗罪,全部围绕苏东坡毁谤皇帝展开。神宗批了一句“送御史台根勘闻奏”。李定奏请先罢苏东坡湖州的现职,并请派人去抓捕,神宗批令:“御史台选牒朝臣一员,乘驿马追摄。”于是就派了太常博士皇甫僎赶往湖州,逮捕苏东坡。苏东坡到湖州上任是4月29日,到7月28日为止,刚刚过去三个月。

1079年,苏东坡在湖州任上被捕,到了京城,被关进了监狱。从8月18日进监狱一直到11月底,经历了三个多月的牢狱之苦。最后的结论是:“奉圣旨:苏轼可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在另一个版本里这样表述:“准圣旨牒,奉敕,某人依断,特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但乌台诗案,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苏东坡得罪了御史台或皇帝,然后御史台的最高领导就可以给他判罪。事实上,北宋的司法制度有一套自己的程序,并且有相对独立性。针对苏东坡的判决,并不是一个行政决定,而是一个符合当时法理的法律判决。

御史台只负责立案、审理案件,审理完就把材料送到大理寺,由大理寺判决。大理寺的判决是:当徒二年,会赦当原。意思是根据苏东坡犯的罪,应该判二年的徒刑,但因为处于朝廷的“大赦”期间,所以免去刑罚,等于无罪释放。御史台不满,提出反对,由审刑院来复核,审刑院维持了大理寺的判决。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大理寺和审刑院的负责人,属于新党。但在判案中,秉持了一个司法人员的职业精神。另外,判案时所勘查的内容,严格局限在《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这本诗文集内,其他的诗文都不在勘查之列。所以,今天我们不能因为苏东坡的文学地位,就简单地认为乌台诗案是一帮小人在玩弄权术。从历史的角度看,神宗时期的新党旧党之争,其根本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纯粹的“小人”并不多。虽然王安石和司马光的见解不同,但整体上还是君子之争。乌台诗案,当然夹杂着权斗,以及某些人对于苏东坡才华的嫉妒。但总体上来说,还是按照规则审理的一个案件。据说,这是北宋最后一次比较独立的司法判决。

最后,神宗根据判决做出了最后的决定,将苏东坡贬谪到黄州。这对苏东坡来说,是一个最好的结果。当然,这样的结果,除了因为当时司法相对独立之外,还有一些个人的因素。比如,流传很广的说法是宋仁宗的曹皇后,当时是太皇太后,曾经要求神宗释放苏东坡。因为神宗没有答应,生了病。于是,皇帝大赦天下,但太皇太后说没有必要大赦天下,只要放了苏东坡一人就可以了。不久,曹皇后就去世了。苏东坡那时还在监狱里,写了诗悼念。营救苏东坡的人还有张方平这样的一些元老,甚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为苏东坡求情。他认为苏东坡虽然确实说了一些不敬的话,但不应该被判死罪。后来成为苏东坡政敌的章惇,也同情苏东坡。从史料来看,主张严惩苏东坡的,只有御史台的人,其他的官员大多持同情的态度。这些因素,应该也影响了皇帝作最后的决定。

当然,神宗皇帝本人并非昏庸之君。神宗决定大赦天下,王定等人担心苏东坡逃过死罪,让王珪又向神宗告状,说苏东坡在杭州写的一首诗里,写到了龙,有对皇上大不敬的意思。但神宗皇帝说,诗人写诗,怎么能这样理解?苏轼写他的桧树,关我什么事?一旁的章惇也说:龙,并不独指人君,臣子也有称龙的。神宗马上说:诸葛亮就是卧龙。王珪尴尬地退下。

后来,神宗去世,苏东坡在给朋友王定国的信里表达了如下意思:

当年无端被废,很多人想置我于死地,而先帝独同情,而今而后,谁还能再把我从深沟中再搭救出来?完了,归耕田园到死罢了。

客观地说,苏东坡如果不是身处北宋,而是在明清时代,基本没有什么悬念,他会被杀头。当然,明清时代也很难出现苏东坡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