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什么样的形象才是中国士大夫的标准形象,我首先推荐的一定是苏东坡的《千秋岁·岛边天外》,这是苏东坡写的最后一首词,完美地写出了士大夫的姿态,悲怆而又不失豪迈,孤独而又不失信念。
千秋岁·岛边天外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岛边天外”,当时苏东坡在海南岛的儋州,著名的天涯海角。“未老身先退”,还没有老就致仕(相当于现在的退休)了。古代中国士大夫,一般70岁致仕,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叫作“功成身退”,做出一番事业之后,就不留恋职位,退出名利场。苏东坡在海南岛的时候60多岁,还没有到致仕的年龄。可能隐隐地,苏东坡也认为还没有实现政治上的抱负。苏东坡以前还不太老的时候,很喜欢说自己老了,但现在60多岁了却说“未老”,只是被迫退到了海南,退到了边缘。
“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不在乎吗?还是在乎的。悲伤得溅出了像珍珠一样的眼泪,一片丹心破碎。但是悲伤归悲伤,作为一位大臣的威严仪态依然不改,腰间佩带的金色的玉饰发出厚重的声音。体会一下古代汉语的表述:声摇苍玉佩。是走动时腰间的玉佩发出声音,给人的感觉却像是声音摇动着腰带上的玉佩。“色重黄金带”,黄金色使得腰带显得凝重。
“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海南岛虽然离京城很远很远,但我在斜阳里,顺着阳光的方向,我知道那里就是京城。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道路遥远,谁说还能见面呢?虽然我的罪过很大,君王对我的惩罚也很重,但是“君命重,臣节在”,君王给予的重大使命,我不会忘记,作为臣子的节操,我仍然会保持。
“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虽然被君王赦免的希望值得期待,但我仍然不会改变我的主张。“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好吧,我就这样度过一生吧,乘着小船漂浮在海上。
这首词感情饱满,有一个立足点,就是君臣关系。中国士大夫的自我定位,也是基于君臣关系展开的。按照孔子的构想,君王应该是德行充沛、君临天下的人,但在实际生活里,君王往往德不配位。怎么办呢?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假如君王以礼相待臣子,那么,臣子就要忠于国君。如果君王不能以礼相待,怎么办呢?孔子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假如国君不像国君,我也不会去抗争,我还是会守住臣子的本分,但会以退为进。
孔子是一个非暴力主义者,他对于周武王造反杀掉纣王,是不赞成的。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是“弑君”,所以不食周粟,躲在首阳山饿死了。孔子非常敬重他们。但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绝不是后来有人理解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是一种对等关系,就是臣子对君王的忠诚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君王首先必须做到君王的本分。
后来的孟子比较激进,他有一个很大胆的观点,和孔子的看法不一样,他觉得周武王杀了纣王,不过是杀了一个独夫民贼,没有问题。孟子的“民本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孔子的一个补充。一方面,把对君王的要求具体化为顺应民意,重民轻君。另一方面,为朝代的更替找到了理由,就是当君王变成独夫的时候,臣子就可以不忠于他、推翻他。孟子的学说有点危险。所以,一般统治者获得天下后,往往不喜欢孟子,朱元璋甚至想把孟子从太庙里赶出去。
苏东坡写过一篇《论武王》的文章,赞同孔子的说法,批评武王不应该杀纣王。也批评了孟子的说法,他说世上的君子,都会坚持孔子的方法。那么,应该怎么办呢?苏东坡说应该由殷朝的人立一个新的国王来归顺周朝,这样就两全其美了。
如果说,孟子代表了儒家里的激进派,苏东坡毫无疑问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他在上面这首词,以及那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的词句里,都引用了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句话,意思是如果君王不欣赏我,那就算了,我就在海上自得其乐,独善其身吧。
但苏东坡对于君王的看法有细微的变化。苏东坡年轻时在凤翔写过一首名为《秦穆公墓》的诗,歌颂过“三良”,三个贤良的臣子。当秦穆公死的时候,他们自愿殉葬了,苏东坡感叹:“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三良”这个事件在历史上有争议,最早在《诗经·秦风·黄鸟》里,认为“三良”是被迫殉葬的,所以谴责了秦穆公的残暴。但到了东汉,这个事件被改编成这三个人为了答谢秦穆公的知遇之恩,自愿殉葬。后来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看法体现的是对于君臣关系的不同理解。陶渊明写过一首《咏三良》,是歌颂这三个人的,把他们写成了有情有义的侠士。
苏东坡写《秦穆公墓》三十多年后,被贬谪到了岭南,写了一首《和陶咏三良》,却表达了与陶渊明,以及以前的自己完全不同的看法,他在诗里说,如果为了当年君王的一句话就去陪葬,实在是太不值得了,是把重如泰山的生命,浪费在轻于鸿毛的事情上。并进一步说,“君为社稷死,我则从其归;顾命有治乱,臣子得从违”,如果君王是为了国家社稷,为了老百姓而死,我愿意追随他;如果君王的命令不合法理,那么,臣子就可以违背。这是经过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作为士大夫的苏东坡思想上的升华。
这种升华,也体现在《千秋岁·岛边天外》这首词里,一方面坚守臣子的节操,另一方面坚守独立的人格。苏东坡这样的伟大人物,遇上北宋这个文化复兴的伟大时代,成就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士大夫的人格。
这首词的背景,也显现出儒家师生传承的意义。1097年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并非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就是元祐时期得到高太后重用的人都被贬到了岭南,只是苏东坡是最倒霉的一个,被贬到了最远的儋州。他的学生,北宋著名诗人秦观,被贬到广西横县。秦观在经过衡阳时,抄写了一首他的词《千秋岁·水边沙外》送给衡阳知州孔仲平: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这首词写尽了“伤心”两个字。上阕写眼前的景色和现在的状态,下阕回忆元祐时期在京城的朋友们的繁华生活。但一切都成了过去,成了回忆,就好像春天去了,留下点点残红,像忧伤的海洋。“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浓郁的悲哀,让人透不过气来。有人读了这首词,怀疑秦观会不会因伤心而死。当时秦观的很多朋友和了这首词,想要开解秦观的忧愁。1099年,苏东坡读到这首词,作为秦观的老师,和了一首《千秋岁·岛边天外》,一下子超越了其他所有人的作品,包括秦观本人的这首词。这既是对学生的勉励,也是自己一生的告白,也为他一生的形象作了一个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