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2年除夕,在杭州做通判的苏东坡在衙门加班。当时朝廷实行新法,其中一项是严加管制食盐的贸易,绝对不允许私盐贩卖。这本来没有问题,像盐这样的日用品,应该由政府统筹管理。
但问题在于,政府的盐太贵,老百姓买不起,因而有很多人铤而走险贩卖私盐。因此,一下子多了很多罪犯。苏东坡当时写过一首诗,表达自己的看法:
山村五绝·其二
烟雨蒙蒙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
但令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
烟雨蒙蒙里的村庄,鸡犬相闻,每一种生物为了活命不得安生。黄犊,就是小黄牛。西汉时渤海一带的老百姓喜欢佩带刀剑,太守龚遂号召当地人卖掉刀剑换成牛犊。苏东坡这里的意思是,假如放宽盐禁,让人们自由买卖,那么也就不会有人佩着刀剑去贩卖私盐了,老百姓也会安心耕田种田,不需要布谷鸟去叫唤他们。
但朝廷很强硬,所以犯法的人也就越来越多。苏东坡处理这些罪犯的文书工作,一直到除夕还没有完成。他一个人在府衙里加班,很感慨,就写了一首诗:
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
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
小人营糇粮,堕网不知羞。
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
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大年三十本来应该早一点回家,却因这件事滞留在办公室。
“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拿起笔的时候,我很感伤,不禁落泪,为这些被拘留的囚犯感到悲哀。因为这些犯人不是那种杀人放火的凶恶之徒,多半是迫于生计而犯险的小民。
“小人营糇粮,堕网不知羞”,平民百姓为了谋生,堕落到法律的罗网里,并不觉得羞耻。
接下来的一句,不同凡响。“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其实呢,我(苏东坡)也和他们差不多,贪恋微薄的俸禄,而延误了回家团聚过年。
苏东坡当时是杭州通判,但他一点也没有“官”的意识,完全把自己看作一个普通的人,这个职位不过就是一份为了谋生的工作,和那些为了生存而铤而走险的罪犯没有什么两样。然后,他作了一个总结,“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这个世界上的人啊,不论是圣贤还是愚民,其实都不过是为了混一口饭吃。
所以,谁也不必太把自己当回事,不就为了混一口饭吃吗?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分包容和理解。大家活着,为了生存,都不容易。
“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谁能够把这些囚犯放走呢?这里暗用了一个典故,《后汉书》里记载,有一个叫虞延的官员,每到除夕就暂时释放囚犯回家,而这些囚犯也能感恩,除夕之后就主动回到监狱。苏东坡说自己很惭愧,不能像虞延那样。
我们谈论苏东坡,经常谈论他如何想得开,如何快乐,却往往忽略了苏东坡经常以人之常情作为出发点,为别人的痛苦感到悲伤,感到不快乐。由此,也许会帮助我们更深地理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在黄州,苏东坡发现当地人因为贫穷养不活孩子,生了两三个孩子后,再生下来的婴儿往往被溺死。苏东坡非常不忍心,就写信给当地的知州,要求从政府层面禁止这种残忍的行为。他又让当地的一个好朋友发起组织“育儿会”,向富人募捐,资助穷人。苏东坡自己很穷,却也带头捐款。他说:“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吾虽贫,亦当出十千。”
在海南,苏东坡见到当地人杀牛,也是非常不忍心,他在《书柳子厚牛赋后》中说:“岭南各地有杀牛的风俗,海南特别厉害。客人从高化把牛装到船上,渡过大海,一条船上装有一百头牛,遇见大风,因饥渴而相互依靠着死去的牛不计其数。牛登船的时候,都发出悲哀的叫声,流下眼泪。到了海南以后,耕牛和杀牛各一半。当地人有了病,不去吃药,而是杀牛祈祷,以此向神灵求保佑。如果不死,就感谢巫师。他们把牛当成了药。又说当地出产沉香,必须用牛向黎族人换沉香。黎族人得到牛后,就杀牛祭祀鬼神,没有一头牛能幸免。中原地区的人用沉香供奉佛祖,实际上是在烧牛。我没有能力改变这种风俗,就把柳宗元的《牛赋》抄录下来送给琼州的僧人道赟,让他去开导那些有知识的人,这样做能减少一点我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