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贺下不贺上(1 / 1)

常人喜欢进步,不喜欢退步;喜欢升官发财,不喜欢降职清贫。但是,苏东坡却说贺下不贺上,你退下来,就祝贺你,你升官了,不祝贺你。1071年,欧阳修在太子少师的位置上辞职,获得皇上批准,苏东坡写了一篇《贺欧阳少师致仕启》表示祝贺。苏东坡说,得知您获得皇上批准,可以辞职去颍州养老,我们大家都很开心。

因为当官还是退隐,对于一个君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选择。苏东坡也一直在这二者之间挣扎,一方面考虑君臣之间的恩义,另一方面有自己家庭的打算。就是说,一方面有使命感在推动,另一方面又有现实的生计问题在拉扯。所以,一些人在深山里隐居了一辈子,到老年还是忍不住寂寞要出来做官。

那些正处于高位的人,往往很不容易放弃既得的荣华富贵。所以,苏东坡说欧阳修很了不起,懂得进退之道,不贪恋权力。最后说,固然为天下可惜,失去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却为欧阳修本人感到高兴,因为他做到了明哲保身,远离是非之地。

确实像苏东坡说的,欧阳修在当时的地位很高。既是文坛领袖,又是政坛大佬。这也是北宋时的一个时代特点,很多优秀的文学家同时又是政治家,可以写优秀的诗文,同时可以做很大的官。比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东坡、苏辙等,另外像司马光、程颐这样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在政治上也有重要影响;这种情况是其他任何一个朝代所没有的。

说欧阳修不仅德高望重,而且位高权重,并不夸张。但欧阳修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仁宗年间,范仲淹庆历改革,他站在范仲淹一边,但仁宗支持的是范仲淹的对立面,改革派都被贬到地方上去做官。

欧阳修去了滁州当知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后来神宗年间,王安石改革,欧阳修却站在了改革的对立面,批评王安石的青苗法。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去颍州养老。在颍州,写了有名的《采桑子·西湖念语》十首,最后一首: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二十多年前,欧阳修曾经在颍州做过太守。当初乘着官家华丽的高车,前呼后拥。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富贵荣华,都像浮云。汉朝的丁令威在外面学道很多年后回到家乡,城郭如故,但人都变了。看到的都是新面孔,谁还认识他这位当年的太守呢?“俯仰流年二十春”,这个感慨里,欧阳修一定想到了自己两次遭到诬陷的事。

第一次大约在1054年。当时正好是庆历改革,改革的、反对改革的,陷入争斗,免不了相互攻击。相互攻击,第一个层面,从职责上去找你的差错,第二个层面,从道德上找你的瑕疵。欧阳修家里发生的一件事,给对立面提供了弹药。

欧阳修有一个外甥女张氏,从小在欧阳修家长大,嫁给了欧阳修的侄子欧阳晟。张氏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说自己没有出嫁时和舅舅欧阳修有过不正当的关系。这件事太令人震惊了,牵涉到朝廷官员的品德问题,也是涉嫌犯罪的问题。朝廷派出调查组去调查,结果是张氏诬告,是子虚乌有的事。

第二次是在神宗熙宁年间,有人告他和儿媳妇有私情,而弹劾的人是欧阳修提拔的一个叫蒋之奇的官员。神宗皇帝过问了这件事,问蒋之奇是怎么知道的,蒋说是听别人说的,是御史中丞彭思永告诉他的。又问彭思永,也说是听来的。这样追查下去,弄清楚了来龙去脉。原来欧阳修的小舅子薛良孺因为受贿被免职了,欧阳修没有替他说话,于是他怀恨在心,捏造了欧阳修和儿媳妇私通的谣言,而且到处散布。宋神宗知道了真相之后,就把彭思永和蒋之奇都撤了职。

虽然两次都被证实清白,但这种私生活的流言极具伤害性,有一种说不清理还乱的纠缠。欧阳修两次都想辞职,尤其是后面那次,更是强烈地请求辞职。欧阳修应该是对于因为政见不同而引发的人际争斗,产生了很深的厌倦,但神宗挽留了他。

直到1071年,辞职的请求终于获得批准。那一年,苏东坡也经历了政治的风雨,领略了政治无趣、烦人的一面,主动要求外派地方,去了杭州做通判。去杭州的途中,他先去看望了张方平。接着,就在9月份,经过颍州时,又去看望欧阳修,并在欧阳修家里住了二十多天。欧阳修显得衰老、憔悴,一定让苏东坡联想到自己,让他更深地思考自己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在短文《贺下不贺上》里,苏东坡进一步梳理了“进退之道”。

在这篇短文里,苏东坡说,他和欧阳修很熟悉,知道他是真的想辞官,不像有些人只是口头说说而已。但受形势所迫,欧阳修不得不继续做官。做官之后,要想求退,并不容易,常常是身不由己。所以,一心求官的人,应当有所警戒。一旦当官,做到问心无愧,又不招惹毁谤,十分困难。所以,一旦卸下身上的重担:“如大热远行,虽未到家,得清凉馆舍,一解衣漱濯,已足乐矣。况于致仕而归,脱冠佩,访林泉,顾平生一无可恨者,其乐岂可胜言哉!”(《跋欧阳文忠公书》)

苏东坡说,我们在进步的时候,一路得意,忘了“求退之难”。在官场上,进步并不难,难的是进步之后的“退”,非常困难,只能进,不能退。很多人热衷于升官发财,不断进步,却在有一天发现已经走到了死胡同,再也没有退路。

苏东坡借着欧阳修的辞官,为自己确立了一种政治生活的态度:退步比进步更重要。苏东坡的一生,从未谋求升官。相反,每次在担任政府官员的时候,都是主动要求外派地方,自愿边缘化。

为什么要这样呢?

因为苏东坡看到了以权斗为核心的政治生活,会消耗人的一切美好,没有任何意义。苏东坡所处的时代,在政治上最重要的特点是:形成了旧党和新党这两个不同的政治圈子,完全没有办法和平相处。开始是政见的不同,慢慢就变成了权力之争,变得只有立场,没有原则。站队变得非常重要。而一旦站队,你就被贴上了标签,你就很难成为你自己,此时的你不过是一个政治工具和符号。这是苏东坡说的求退很难、身不由己的意思。整个北宋的政治,就陷在新党和旧党的相互斗争里,这是个人无法改变的环境氛围。而一旦陷入非黑即白的纷争,就陷入了泥潭。

唯一的办法是抽身而退。

完全退到田园或江湖,又不现实。那么,在政治生活这一块,不如不求上进,只求平安。既然这种政治氛围里的工作是我所不喜欢的,但又离不开这份工作,那么没有必要在这份工作上有所追求,做好本分就好了。这是苏东坡在一种特定的政治环境里以“退步”作为自己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