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时我们有求于人,但与对方的交情又不够深,贸然相求难以奏效不说,还会有损于面子,下不来台,令彼此都感到尴尬。这时,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位替你穿针引线的朋友,让他尽其所能,从中撮合,传递信息,论理说情,就再好不过了。
战国时代有位有名的人物——孟尝君。提到孟尝君自然令人想到他食客三千,豪侠仗义的事。孟尝君是齐国的名门贵族,几度出任相职,是政界的实力派。但有一次他与齐闵王意见不和,一气之下辞去相职回到了私人领地——一个叫薛的地方。
到薛不久发生了一件大事,使孟尝君始料不及。
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的互相攻伐,犹如儿戏,十分频繁,邻国之间的关系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这时与薛接邻的南方大国楚正待举兵攻薛。与楚相比,薛不过是弹丸之地,兵力粮草等均不能与之相比,楚兵一旦到来,薛地后果不堪设想。
燃眉之急,唯有求救于齐。但孟尝君刚刚与闵王闹了意见,没有面子去求,去了也怕闵王不答应。为此他伤透了脑筋,几乎是一筹莫展。
绝路之中老天给他降下了一线希望,齐国大夫淳于髡来薛地拜访。他是奉闵王之命去楚国交涉国事,归途顺便来看望孟尝君这位名门望族的。孟尝君抚额称庆,可谓天助我也。他早已想好了主意,亲自到城外迎接淳于髡,并以盛宴款待。
淳于髡是何许人也?
《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身高五尺,其貌不扬,然善临机应变,常为诸侯效力,多以不辱使命而归。又有《孟子·荀卿列传》载:淳于髡,齐国人,博闻强记,善顺人意,是观察对方脸色而应付自如的高手。
而且淳于髡不仅个人资质好,与王室也有密切的关系。威、宣、闵三代齐王都很器重他。威王时代全权委托他招待诸侯;宣王时代负责研究学问,是“稷下学”的中心人物;闵王时代成了王室的政治顾问,且与孟尝君本人也有私交。
“对,只有委托他穿针引线了。”
孟尝君决心已下,开口直言相求:“我将遭楚国攻击,危在旦夕,请君助我。”
淳于髡也很干脆:“承蒙不弃,从命就是。”
后人猜测,淳于髡此行,可能是有目的而来,专为朋友解危的,只不过这话须孟尝君亲自当面求他就是了。朋友之交,有许多心照不宣的东西,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却说淳于髡赶回齐国进宫晋见闵王。正面的话题当然是要相告出国履行公务的结果,他真正要办的事情也早已盘算在心。
闵王问道:“楚国的情况如何?”
闵王的话题正投淳于髡的所好,顺着这个话题,淳于髡要开始展开攻心术,履行对朋友的承诺了。
“事情很糟。楚国太顽固,自恃强大,满脑子想以强凌弱;而薛呢,也不自量……”
闵王一听,马上就问:“薛又怎么样?”
淳于髡眼见闵王入了圈套,便捉住机会说:
“薛对自己的力量缺乏分析,没有远虑,建筑了一座祭拜祖先的祠庙,规模宏大,却不问自己是否有保卫它的能力。目前楚王出兵攻击这一祠庙,咳,真不知后果怎样!所以我说薛不自量,楚也太顽固。”
齐王表情大变:“喔,原来薛有那么大的祠庙?”随即下令派兵救薛。
守护先祖之祠庙,是国君最大义务之一。为了保护祖先祠庙就必须出兵救薛,薛的危机就是齐的危机,在这种危机面前,闵王就完全不会再计较与孟尝君的个人恩怨了。整个过程,淳于髡没有提到一句请闵王发兵救孟尝君的话,而是抓住闵王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最大的弱点,旁敲侧击,点到痛处,令闵王自己主动发兵救薛,实际上是救了孟尝君。淳于髡的纵横术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孟尝君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了淳于髡的“媒妁之言”,他的这种“穿针引线,媒妁之言”的求人“计巧”的确是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