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人情就是财富。人际交往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结情谊,做人若想做得风光,就得善于结交人情、乐善好施有关。
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穷人,一枚铜钱的帮助可能会使他解决极度饥饿和困苦的事,或许还能使他干出一番事业,闯出自己富有的天下;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帮助可能会使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在悬崖勒马之后奔驰于希望的原野,成为一名真正的勇士。
不过,帮助别人同样离不开技巧。在具体的情形下,当你想帮助某个人时,你要注意具体方法,如何帮助他,才能使他真正得到你的帮助。一位残疾人坐着三轮车上坡,但因坡度较大,他费了很大的劲也没上去。好心的你走上前,想帮助他,告诉他该怎样用力。你不知道,他此时最需要的是你从后面推他一把,让他顺利通过这段道路。
帮助别人,不要居功自傲。帮助时应注意:不要使对方觉得接受你的帮助是一种负担;帮助要做得自然得体,也就是说在当时对方或许无法强烈地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能体会到你对他的关心,能够做到这一点是最理想的;帮忙时要高高兴兴,不可以心不甘、情不愿的。如果你在帮忙的时候,觉得很勉强,意识里存在着“这是为对方而做”的观念,假如对方对你的帮助毫无反应,你一定非常生气,认为,我这样辛苦地帮你,你还不知感激,太不识好歹了!如此态度,甚至是想法,都不要表现出来。
那么,怎样才能将施恩术发挥得更好呢?一要出于至诚;二要不求回报;三是不轻毁人家。前面两条好理解,不轻毁人家是什么意思呢?
“轻”是轻视。因为自己处于“施主”的地位,心里难免有几分优越感,在语言神态上就可能表现出看轻对方之意。比如那个“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中,有钱人搭一个棚子,好心给饥民舍粥,这是件功德事。然而说话却不客气,看见来了个人,就说:“喂,来吃吧!”谁知那个人有骨气,不受嗟来之食,掉头而去。你瞧,本来是想帮助人家,反倒得罪了人家,还说什么“好心无好报”,太不通人情世故了嘛!
“毁”是诋毁的意思,也就是说人家的坏话。这个坏话不是当场说的,是背后说的。比如,给了别人一个帮助,生怕人家不晓得自己心眼儿好,马上去告诉人家:“那小子现在都混成这样了,穷得连给小孩交学费的钱都没有。我看他可怜,借给他五百元。”这番好意好像是真话,怎么说是诋毁呢?因为这是揭人隐私。人在社会上,是要讲尊严的,这是一种无形资产。你让人知道了他的窘状,他的尊严马上失去了,以后人家就会看不起他。所以,你借给他五百元,一句话就让他损失了颜面。你这五百元他还要还你,他损失的颜面找谁去要?他不找你报仇就好了,还想指望他的回报?
假如受自己帮助的人发达了,自己却原地踏步,说的话就更难听了:“那小子,当初如何如何,要不是我帮他一把,他哪有今天?”这就不只是诋毁,而是诬蔑了。他混到今天这一步,99%肯定是靠他的才能和努力,你那点儿帮助哪里够用?不错,你是给了他一个机会,但运用这个机会的才能却是他自己,没有才能有机会也白搭。他有这个才能,在别的地方也可能找到这种机会,怎么能说没有你就没有今天呢!
总之,人不是刺猬难以合群,人是情感动物,需要彼此的互爱互助,且不可像自由市场做生意那样**裸的,一口一个“有事吗”、“你帮了我的忙,下次我一定帮你”。忽视了感情的交流,会让人兴味索然,彼此的关系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你拉着我的手,我拉着他的手,他拉着你的手,这个世界就属于你我他大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