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孩子的大学老师
叶萱
作为一个喜欢写社会现实类话题小说的作者,以及教授相关课程的大学教师,我喜欢从“社会身份”这样看起来丝毫不洋气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而倘若这个人又是认识多年的挚友,那么在一次次身份的转变中,我们或许就是彼此命运的旁观者、参与者,甚至是一面镜子——透过对方,可以看见自己坚持的道路、经历的生活。
亚娟如是。
认识她的时候,我们都还在读大学本科。隔着若干城市的地理距离,我们一起给杂志写文章,各自恋爱又失恋,也一起读书拿奖学金——她拿到国家奖学金并获得保研资格然后又将之放弃的时候,我读研一,很是被她的果决震惊了一下。问及原因,她说会计专业并不是她的所爱,她的梦想始终都跟文字有关。她说她要去北京,去给自己的文字找一个落脚的地方。
我不知道看这篇文章的你能否理解二十三四岁的时候,那些对未来的憧憬、幻想,以及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那时候在我的想象中,“北京”就是时尚杂志里高楼林立的背景,“职业”就是外企白领精致妆容下的穿梭。所以,我等于是怀揣着所有对大城市一厢情愿的想象,眼睁睁看着作为一名理科应届毕业生、一个女儿、一个男孩子的女朋友的亚娟,在二十出头的时候,在举目无亲的北京城里,怎样以颠沛流离的方式击碎我对“梦想”的幼稚定位——如果我没记错,那时她每月拿着1600元的薪水却要支付近千元的房租,从往返于影印机附近的“影后”开始,一点点脱掉职场新人的外衣,直到能攒下薪水支援家人,甚至和男友一起打拼一套房子一个家。
四年后,她在北京结婚。终于从那个男孩的女朋友,变成他的妻子、一个家庭的女主人。而此时,她不仅不再是职场菜鸟,反而在跳槽两次、三家公司的历练中成为一个品牌书系的创始人。这期间我们聊过婚姻、家庭、事业——过日子,谁没有委屈、没有艰辛?所以作为俗世里的普通人,我见过她在跳槽前的踌躇,见过她在婚姻中的大度,见过她设身处地为作者考量、为亲人忧心,以及白天上班编辑书稿、夜晚回家坚持写作……我没打算盲目讴歌这么年轻的姑娘以鼓吹彼此,我只是想说,多年后,我终于知道她在北京安身立命的房子、蒸蒸日上的事业,甚至父母弟妹、丈夫婆婆心中“主心骨”一样的家庭地位,都是怎么来的。
因为从头到尾,她都是她自己。
梦想、奋斗、坚守、爱,她的每一步路,都是她清晰目标指引下的跋涉。如果说十八岁那年选择会计专业是她对父母的尊重与信任,那么二十四岁之后,我认识的亚娟,最让我欣赏的品格,就是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然后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那些年,我对她的印象,约等于一个在陀螺般生活中自得其乐的“工作狂”。
直到,她成为一个妈妈——那个叫“欣宝”的小女孩,大眼睛、白皮肤,漂亮得像洋娃娃一样的小天使,不仅“解救”我们这些天天被催稿的作者于水火,更重要是让那个直到临产前还在加班推广畅销书的妈妈慢下脚步,体味生活。
于是,后来,我们看到她在微博里晒女儿、秀恩爱,一点都不刻意,反倒温暖和煦——这才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啊,有家庭、有事业,有奔波、有休憩,有浪漫、有实际,有辛酸、有无畏……
2015年春天,她到济南,来给我的学生做讲座。中间说到“女人一定不要为家庭所困”,台下一片如雷掌声,我微笑。是的,我知道她的意思——她向来认为家庭是温暖源泉,但不会成为她的束缚。正因为我目睹她每一步的奋斗,所以才能体会得到她是怎样先“立”住自己,然后才立住一个家,并在这些身份中自如转换。
她的独立,使她可以有依靠。
所以,当这本书问世,我看完她的初稿,第一句浮现在脑海中的,竟然就是这句话——梦想,是俗世里的坚持。
因为稍纵即逝的,是想象;经年累月的,才是梦想。
因为花团锦簇的,是演绎;有甜有苦的,才是生活。
因为知难则退的,是寻常;迎难而上的,才是坚守。
……
因为你在这里,你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