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可杀不可辱”原来是真的(1 / 1)

作为一个贵族,我们太骄傲了

关于“士”的格言很多,最著名的,就是“士可杀不可辱”,就连紫薇格格一介女流一激动了,也常蹦出一句“士可杀不可辱”,后来,这话小燕子也学会了。

从语气中可知,“士”是一种品格极高,自尊心比天高的人群。因为,比起死亡的未知、可怕、虚无,他们更怕被侮辱,这种价值观,现代人生活在享受大过熬日子的社会里,恐怕难以理解。

那么,士是一种什么样的群体?为啥会产生这种价值观?

在中国的西周时期,天子施行“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制度,把亲戚、功臣分到各个需要管理和镇压的地方,称为诸侯;诸侯得到百里的土地,再扩张一二后,自己一双眼睛一双手脚也没法管理得过来,于是也将亲戚或一些依附于自己的功臣细分到各个地方上,协助统治,这些人就是卿或大夫;卿大夫们的事务也很繁琐啊,日理万机也处理不过来,他们也需要拉些内亲外戚作为助手,这些人就是家臣,家臣也就是士。所以,周王朝的社会层级大小关系是这样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些都属于贵族阶级。

这里面,即使是最低级的士,上溯起来,祖宗很可能也可以追到一国之君,差一点的也是宰辅之臣。还原当时的降等规则如下:

一国之君,死后谥号是某某公,所以他的儿子叫公子,公子在一个国家里,不管是智者还是大傻子,都有义务当大官,也就是卿大夫级别;公子的儿子,是公的孙子,所以叫公孙,公孙里的长孙基本继承爹的官职,其他开枝散叶的那么多公孙,各凭本事,混个大夫基本不是问题。儿又生子,子又生孙后,一代代下去,公孙再后面的贵族,以及各类旁支贵族,就沦为士了。

所以,别看士是最低级的贵族,往上追追,都有一个阔祖宗。

这就是周代“尊尊亲亲”的社会体系,所谓“宗亲社会”,大家说起来都是亲戚。

虽然几轮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之后,士阶层多如狗,遍地走,但士好歹隶属贵族阶级,也有自己需要承担的义务。

在西周到春秋时期,士的基本义务就是入仕,跟老百姓的义务是耕种一样。需要入仕为朝廷做事,就必须学习一定的当官技能,就像老农需要知道天时节气和插秧倒着插,什么时候放水,锄草怎么锄一样,这都是立身需要学习的技能。

士的学习范围有六种,也就著名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贵族打交道所必需具备的礼仪,如果不懂礼,在贵族之间行走交流,就会被人嘲笑很low很土鳖的。

乐是一些雅乐、正乐,贵族出差或打仗、外交时期会用到。自古以来,外交场合都很慎重,大家说话也都藏着掖着,不直接告诉你什么意思,而是弹一段音乐唱一段诗,让你猜猜我的心。如果心灵契合,一猜即中,那么合作合同很容易签订,如果你傻愣愣地什么也听不懂,听完了不知道怎么对答,在当时人看来,你就是个大傻子,谁愿意跟傻子多说话?

射和御是当时打仗必须要掌握的技能,西周到春秋时期以战车作战为主,一辆战车上配备三个人员,首先,这辆车怎么开?老司机就得出场,站在正中央驾车,这就是御者;其次,车子左边得有个射手,远距离射击敌人,射一般都是主帅充当;右边的人拿着戈盾,近距离搏杀,如果车子陷入泥潭的时候,老司机开不出来,车右就有义务下去推车。所以,学好射、御,就是士人能往上爬的条件之一。当然,礼乐学得好,也可以在外交场合上大放异彩,从而得到升迁。

至于书、数,表示不能是文盲,得自己能书写、能说道,还要了解一点天文地理方面的算术关系。比如,两国交战时期互相要来使者叫阵,贵族与贵族之间交流,大家都是文化人,即使明天就要战场上见,递交的外交辞令,也必须写和说得非常温和。我要揍你不能直说,得说什么“我们国君派我们来这里,命令我们不能长期待在贵国的土地上,而且只许前进不能退后……”这意思就是,我们来了,要打你们,而且动作会很快,还不会打败。因为,我们只会前进,退后的是战败者,也就是你们……就是说,大家即使要吵架,也要把话摆成玫瑰花的样子,让人看起来美观,且并不显得不可一世。可见能“书”的重要性。

总的看下来,如果礼乐书学得好,属于现在的文科,射御数,属于理科?no,属于武功。也就是说,一个士不能偏科,必须文武双全。

古代分化的“士农工商”,其实士和农工商完全不是一个档次,正常情况下,农工商就是底层平民,也就是《论语》里常说的“小人”,永远不可能跨越阶级成为士这样的贵族,他们之间是一条纲常鸿沟。

士的朋友圈,也只有贵族阶级,他们的修养、学识、人脉,都是社会顶级的。所以,孔子成为士以后,可以不用“能行鄙事”(铲牛粪、拔草、耕田等等),而开始“15而志于学”,一心一意管学习了,这简直是质的飞跃。

上面提过,士必须参加打仗,这在当时并不是件倒霉事,而完全是身份的象征,可以代表国家出战,有机会建功立业,那些“农工商”想要还得不到呢。

这样全能的士,能不骄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