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找了一个叫鉏麑(chú ní)的杀手去行动。于是,史上最没有职业素养的杀手出现了。鉏麑挑了个天快亮的时候悄悄来到了赵盾家,发现卧室的门是打开的,蹑手蹑脚都靠近,往里一看,只见赵盾在穿戴复杂的礼服,准备上朝。“好人啊,忠臣呐,鸡都没叫就起来为国家大事操心了!”鉏麑由衷地感叹。继续围观了一会儿,只见穿好衣服的赵盾向往望了望天色,时间还早,于是,他就靠在一旁打盹儿,准备睡五分钟的回笼觉。鉏麑越看越感动,“他真是百姓的靠山啊”,这么想着,不由地陷入了矛盾的思想斗争:如果杀了这个为国家操劳的人,那是不忠,如果接受国君的命令却不办,这是失信,违背哪一样都不配活在地表上了。
纠结到最后,鉏麑想到的解决方案就是,弄死自己,再不用为难了。说罢,大摇大摆地走出卧室,撞死在赵盾家门口的槐树上了。
偷鸡不成蚀把米,说的就是晋灵公的刺杀行动,不过,一次失败并没有打击他要除掉赵盾的决心,接下来,晋灵公决定要摆一场“鸿门宴”,在请赵盾喝酒的酒局上,让士兵一拥而上杀死他。国君相约,赵盾赴宴,一切照常进行。可是,事情还是出了漏子,赵盾的打手提弥明察觉到问题了。此时摆在提弥明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不敢得罪国君,默不吭声,二是找个机会拽走赵盾,比如让他尿遁。提弥明选了后者,也就是鸿门宴中樊哙的角色,上前去拉赵盾说:“臣子陪国君喝酒,超过三爵就不符合礼了,咱们该走了。”说着扶起赵盾就准备走。
说时迟那时快,见赵盾要溜,晋灵公吹了个口哨,将培养了许久的大型猎狗喊了出来,集体围攻赵盾。提弥明手无寸铁,只好徒手去跟狗搏斗,毕竟是金牌打手,不一会儿,狗就毙命在地上。接着,提前埋伏好的武士也一拥而上,提弥明带着赵盾且战且退,最后力竭而死。赵盾心说,这下凉了,巧的是,正是应了那句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见一批武士里有一个人冲了出来,忽然掉转矛头指向原来的同伴们。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这位武士就一通乱打,带着赵盾逃出了王宫。
到了安全地带,赵盾总算有机会解惑了,忙问壮士为何帮自己。武士喘着粗气,只说了一句:“我是当初翳桑那个饿得快死的人。”赵盾拼命回忆,这才想起来当初自己在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的时候,确实遇到过一个奄奄一息的人。此人名叫示眯明(《左传》中名灵辄),他亲**问,示眯明说自己是三天没有吃东西,饿成这样的,赵盾见状,马上让手下拿了食物来。接过食物,示眯明突然将他们一分为二,另一半卷起来藏在了袖子里。吃了还要打包?赵盾又不解地问,都饿成这样了,为啥还要留一半?示眯明再次诉说了一段人间疾苦:“我在外面当奴仆多年,从没回过家,现在离家近了,不知道家里的老母亲还在不在,不管在不在吧,我想把吃的留一半给她。”赵盾听了不禁感动,忙让他只管吃完,然后另准备了一份完整的饭和肉打包好了给他。
因为有赵盾的一饭之恩,示眯明才得以活命,后来成了晋灵公的武士。因此,当他看到刺杀对象是赵盾时,当即改变主意,要拯救当年的恩人。赵盾忍不住感慨,当初只是举手之劳,没想到今天还能救命,看来人日常真的要多做善事啊。当初是他的恩人,现在他是自己的恩人,做好事,恩人也能互换身份。感慨完,赵盾忙问他的名字,示眯明准备当一回活雷锋,隐藏大名,转身告辞了。不知怎么,后来到《史记》里,这隐藏的名字,竟由灵辄变成了示眯明。
交接完,赵盾起身也准备继续逃亡,既然国君要杀自己,看来只能往外国政治避难了。赵盾还在路上走着,不多会儿,国内传来消息,晋灵公挂了。怎么回事?
原来,得知老哥不断被刺杀,赵盾的弟弟赵穿向来鲁莽霸道,也不管那么多,秘密组织了一支武装部队,要对晋灵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久,趁某个晋灵公在桃园玩耍之际,赵穿派人轻而易举地干掉了他。为啥杀赵盾如此困难,杀晋灵公却如此简单呢?《史记》清楚地记载了原因,“赵盾素贵,得民和;灵公少,侈,民不附”,也就是所谓的得民心和失民心论。晋灵公年纪小,在国内还没建立什么威严,日常又比较奢侈,经常扰民,毫无民意基础。可以说,晋灵公是自己一步步作死了自己。
晋灵公虽然死了,但他的身后事,还是引发了历史上一个千古佳话——董狐直笔。
赵穿杀死了国君,马上派人将赵盾迎了回来,重新当上了晋国一把手。晋国记录历史的董狐老爷子听说后,马上铺开竹简,用力又不客气地刻下了一句:“赵盾弑其君”,写完还拿到朝廷去给大家看。赵盾一瞧,惊慌失措,这不是乱写吗?是赵穿杀的国君,不是我呀。董狐笑呵呵地说:“你是正卿,你虽然流亡了,却没出境,现在回来了,也没给国君主持公道,杀死弑君者,而赵穿又是为你杀了国君,那么算下来,不是你弑君是谁?”赵盾被说得哑口无言。怎么搞到最后,这千古臭名声还得自己来背呢?
那时候,记录历史的人就是这么牛,到底是谁动手杀了晋灵公,其实谁都知道,但还要用一支笔抓到罪魁祸首,因为弑君大罪,小人物是背不动的。后来孔子读历史看到这件事,忍不住赞扬,董狐真是“古之良史”啊。真实地记录历史,不肯有一点隐瞒,这样,千百年后,我们的历史才可信,人们从历史中才能有所借鉴。
这么说来,晋灵公虽然英年早逝,却用奇葩的一生活成了别人的反面教材,也算稍稍具有一点正面意义了。
《史记》原文:晋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以视於朝。盾曰:“弑者赵穿,我无罪。”太史曰:“子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孔子闻之,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出疆乃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