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付出,小心“扎心”(1 / 1)

我的一个同学,十几岁时母亲就生病去世了,当时她的一对双胞胎弟弟才八岁。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难以顾家,她就像妈妈一样照顾两个弟弟。上大学以后,她还为两个弟弟转学到了大学附近的学校,以便照顾他们的生活、辅导他们的学习。

每个假期,她都要到商场或超市打工,赚钱让两个弟弟生活得更好些。虽然她自己省吃俭用,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但对两个弟弟却绝不马虎,常常是买一双鞋子就要好几百。

朋友们都劝她,不要太过于苛求自己,家庭出现了变故,大家应该齐心协力一起渡过难关,而不是你一个人撑起整片天,这样太累,也不利于培养弟弟们的独立性。她却说,弟弟们正值青春叛逆期,如果零花钱不够,万一去偷去抢,岂不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可怕什么来什么,虽然她尽力满足弟弟们的物质要求,两个孩子仍状况百出,今天因为打架被学校开除了,明天因为滋事被警察带走了……她就像个消防员一样,整天到处扑火,焦头烂额。

弟弟们犯了错误,她也不敢太过严厉地教育,生怕造成什么心理阴影。朋友们都不明白,孩子的心理哪有这么脆弱?禁不住一点儿拒绝,得不到就去走歪门邪道?受不了一点儿批评,教育几句性格就会变得乖戾?如此“玻璃心”,将来到社会上怎么与人相处?

被她小心翼翼呵护长大的两个弟弟,成年以后,几乎每份工作都过不了试用期。领导说两句就撂挑子,有时候辛苦干一个月,离发薪日只剩两天的时间,宁可不领工资也不去上班了,理由就是“不爽”。如此潇洒地放飞自我,生活费自然是朝姐姐要了。

更令人寒心的是,现在弟弟们除了没钱花的时候找她,平时都见不到影儿。她每次想问问他们的情况,总被一句话怼回:“管那么多,你以为你是谁?”这一瞬间,她真的感觉“扎心”了。是的,你以为你是谁?你只是个姐姐,不是上帝。

有一部电影叫《冒牌天神》,主人公布鲁斯是一个牢骚满腹的家伙,很爱发脾气,而且没完没了,总是抱怨上帝对自己不公平。上帝实在受不了他,决定赐予他一天神奇的力量——当一天“代理上帝”,管理这个世界。

布鲁斯这才发现,原来上帝也很忙,每天要认真处理所有人的祷告,选择哪些人能够得到帮助,哪些人不能。为了图省事,布鲁斯选择了一键式回复所有的祷告邮件,对所有人的要求都说了“好”。结果一切都乱套了:有的人能够不劳而获;有的人狂吃甜食而不胖;四万人中头彩,但每个人只能分到十几美分……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整个城市陷入了疯狂和混乱之中。

这说明什么?即使是上帝,也不可能对任何人都说“好”。上帝能给每个人的都有限,何况你我凡夫俗子,又能帮别人多少呢?

在人际关系中,为什么过度的帮助往往起不到好效果呢?因为帮得太多,可能会让别人产生一种心理压力,从而想要逃避这段关系,影响双方的交往。

有一天,富翁家里来了一个乞丐,他惊讶地发现这个乞丐正是当年帮助过自己的恩人。于是他让乞丐沐浴更衣,用丰盛的饭食款待他,还安排了一个仆人专门服侍他,并决定与恩人共享荣华富贵。

刚开始的几天,乞丐很快乐,但不久后,乞丐突然不辞而别了。富翁非常着急,到处寻找,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之后,富翁又把乞丐带回了自己家。可是让富翁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几天后乞丐自杀了。

富翁非常难过,请来一个和尚为乞丐做法事超度亡灵。和尚对富翁说:“是你害死了乞丐啊!一开始乞丐心安理得地接受着你的盛情,但是时间久了,他就觉得欠下了难以回报的人情,于是就想逃避,选择了出走。可是,你又把他找了回来,结果他只能以死来化解心中的不安。”

可见,过度付出与过度获得,这两种心理都是影响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对于付出方来说,过度付出是一条充满荆棘的不归路;对于获得方来说,它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你过度的付出,不只是感动了自己,还有可能会委屈了他人。

心理学家说,过度付出是人际关系中的一大杀手。在一段关系中,两个人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当其中一方选择过度付出之后,也就逐渐失去了基本的尊严和人格,这段关系迟早会出现问题。

通常,一方的自私往往来自另一方的过度付出。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只有自己付出更多,才能让别人更爱自己。事实恰恰相反,那些在付出的同时也懂得索取的人,反而更容易获得圆满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