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曾经是一家网站的营销经理,但不知什么原因突然离职了,从此一蹶不振。在大家的视线中消失了半年之后,有一天她突然哭哭咧咧地找到我,说自己身无分文,就要流落街头。刚好当时我有一间小房子暂时闲置,就让她先住进去再做打算。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每次我去看她,总要敲半天门,听见她在里面咣咣当当地一顿忙乎,然后蓬头垢面地来开门。一屋子污浊的空气,一桌子残羹冷炙,一地垃圾。
一开始我认为她处于低谷状态太久了,需要外界的助力才能重新振作,于是雄心勃勃地想要改变她,帮她办了健身卡,带她做了头发,买了新衣服、新鞋子、新包包,甚至新内衣,还给她找了兼职让她在家里做。一周以后,我再去看她——新发型已经蓬乱,照样是一地垃圾,她正蓬头垢面地坐在电脑前玩游戏。
两个月后,有一天她突然给我打电话,说父亲病了,急需回家探望。我说如果她着急走,就把房门钥匙和门禁卡放在物业前台处,我有空去取。
等我拿了钥匙进屋,发现她留下一张字条,大意是我对她不信任、不仗义,一再要求她留下钥匙,本来她是想过段时间再回来住的。既然我如此对她,那么就此别过吧,并且基于对我的愤怒,她拿走了房间里的笔记本电脑。
我捏着这张字条愣了半天,即便是我父母过来小住,临走的时候也会把钥匙留下,让我用得方便些。怎么留下钥匙就伤了她的自尊呢?这也太玻璃心了!
“我哪儿错了?”我问闺蜜。
闺蜜冷笑:“你错在以为自己是救世主!”
职业规划师古典说:“在北京,如果你想搞废一个人,那就提供一个没有经济压力,随时可以上网看书吃饭的房子吧。”
古典老师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他曾经在北京与朋友合租了一套三居室,其中有一间卧室空着,几年的时间里先后有六个朋友过来借宿,不用付房租,吃饭也不用花钱。后来,古典总结发现,这六个朋友中有四个人发展得都不太好。可见,有人提供不愁吃喝的零成本生活,对于一个在帝都打拼的年轻人来说,真不是什么好事。
出于朋友间的情谊,江湖救急不是不行,但救急不救穷,如果让一个人衣食无忧的安全感来得太过容易,实际上是在毁他。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这个世上,没有谁是谁的救世主。
具有“救世主情结”的人,总是觉得世界上某个人、某些人特别需要自己的帮助。这本来是一种善良的想法,但是问题在于,“救世主”放大了对方对自己的需求,仿佛对方没有了自己的帮助就什么都搞不定,甚至“包办”了人家的生活。
这种“越俎代庖”式的行为,说实话,真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因为你管得太多,就容易造成别人对你的期待太高,所以你做不到的或者疏忽的地方,就会被认为是怠慢。坦白讲,朋友那颗又敏感又脆弱的玻璃心,就是被我的“好”惯出来的。
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善良也不例外。相信我们在帮助别人时都是出于好心,但是帮助不等于过度干预别人的生活,要让他们学会为自己负责,这也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适时退出和适当拒绝,远胜于过度善良和一味包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