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微信群里,有一个半熟不熟的朋友,有一天突然给我打电话,让我帮他介绍点儿私活儿干。说来也巧,正好我的一个老师运作新项目,请我推荐人选,这个项目非常符合我这个朋友的专业,我就介绍他们两人认识了。
过了几天,这个朋友又给我打电话,说已经初步达成协议,草签了合同。但是理工专业的他,项目的策划文案有点儿搞不定,让我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帮他改一改。我不好拒绝,打车去了他指定的咖啡馆,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弄好了文案。接下来的运行需要专业知识,跟我没什么关系了,我以为这回终于撇清了。
两个月后,再次接到电话,这个朋友说自己不小心把手弄伤了,暂时不能打字。之前那个项目已经接近尾声,现在急需拿出一份总结报告,资料他都整理好了,问我能不能根据资料帮他把报告写完。我不假思索地拒绝了,因为当时我也在赶一份任务,匀不出时间干额外的活。
结果,他软磨硬泡,还把我的老师搬出来,说如果延期完不成任务,实在无法跟老师交代。这么一说,确实给我造成一定的压力,毕竟是我把他介绍给老师的,他如果不靠谱就显得我也不靠谱。他确实是个谈判高手,被说服后,我开始加班加点,在每天完成自己的工作之后,再帮他写报告。每天睡眠时间不到五个小时,熬了三天之后,我把一张笑脸熬成了苦瓜脸,总算是完成了。
至此,这件事真的再跟我没什么关系了吧?别急,好戏还在后面。
项目完成后,按照合同规定,他应该拿到百分之七十的酬劳,剩下的部分要等到几个月后项目彻底结束才能付清。他再次给我打电话,让我帮他催一下他的酬金。我说:“这项工作我也没参与,也不知道你是跟谁交接的,具体什么情况,你自己问下,按正常流程走就好了,怎么全程都要我参与呢?”
他一再恳求,说:“你不是认识他们大boss(老板)吗,帮忙打个电话能省我好多劲儿,求求你了,求求你了……”我有一种被赖上了的感觉。为了尽快结束整件事情,我又帮他打了个电话。
收到钱后,他口口声声说我是个好人,帮了他的大忙。我开始觉悟,有些人真是不能帮,他们的依赖心太强,像个巨婴一样,把明明应该自己操心的事情都甩给别人,要知道别人并没有这个义务总是为你服务啊。
过了几个月,我都已经把这件事忘了, 突然又接到他的电话。他很气愤地说项目的尾款到现在也没付给他,明显是恶意拖欠,我必须得为这件事负责,再帮他解决一下。我与老师通了电话。老师说,他的工作做得很糟糕,明显不是自己用心做的,好像是几个人一起弄的,拼凑痕迹很明显。如果不是看我的情面,按照合同规定,前期的款项都不会如数付给他的。
我心里有数了,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求这个求那个,让别人一部分一部分地帮他做完,他就在家坐等收钱。于是,我回复他一个短信,告诉他我也爱莫能助,就不再接他的电话了。从此,他就对我展开了夺命连环call(电话呼叫),无论是一大早还是大半夜,无论我是在开车还是在开会,随时都会打来电话。
最后,我退了群,把他拉进了黑名单。我听群里其他的朋友说,他在群里破口大骂,说我联合别人一起骗了他……
当你因为善良而感到委屈的时候,记得告诉自己一句话:“善良要留给那些有感恩之心的人,而不是那种将你的善意接受得理直气壮,得寸进尺顺杆往上爬的人。”
心理学中有个知名的概念,叫作“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接受了别人的一个小要求,那么别人在此基础上再提一个更高点儿的要求,这个人也会倾向于接受。
这个概念源自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做的一个有意思的实验:他让助手去拜访一些全职太太,请她们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家里的窗子上,有些被访者同意了。半个月之后,实验者再次登门,请求将一个又大又难看的大招牌放在庭院内。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被访者提出同样的请求。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人数比后者人数高三倍。
这就是因为一开始不会拒绝的人,后来便会越来越难以拒绝他人的过分要求。
当然,说“不”肯定比说“可以”难。说“可以”至少有一个人高兴,说“不”很可能两个人都尴尬。但是,说“可以”之前你一定得想一想,有时候避免了当下的尴尬,你必定得承受随之而来的为难,这份为难是你愿意承受的吗?比如在小品《有事您说话》里,在别人请求买火车票时,郭冬临说了“可以”,晚上就不得不穿上军大衣去车站通宵排队买票。结果呢,买了两张票以后,别人又要四张票……
有些时候,你经历了种种为难帮助了别人,人家却并不会因为你的好意而领情。结果,原本想维护的关系不但没有因此保住,反而快速消亡。
“会令你为难的人,本身也不见得有多在乎你。如果一件事,一开始就令你不舒服,那么,越早拒绝越好,拖到必须解决的那一刻,也许你就只能断尾求生。”来自情感作家晚情老师的忠告,我们一定要好好理解,记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