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帝师翁同龢:宁可亡国也要报复李鸿章(1 / 1)

晚清著名政治家翁同龢是两朝帝师,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都是他的学生。

这个两朝帝师当过的官可不小,历任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都是几个重要部门的头头,加上两朝帝师的身份,权势之大无人能比。

这人却是个心胸极其狭窄的小人,晚清重臣李鸿章被他整得毫无脾气,他对李鸿章的挟私报复,直接导致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

可以说,李鸿章头上那顶“卖国贼”的帽子,是翁同龢给他戴上的。

01

翁同龢为什么那么恨李鸿章?起因于他哥翁同书。

太平天国时期,翁同书为安徽巡抚。那时候的太平天国虽然已如强弩之末,但在长江下游与浙江西部的实力还很强,还在和朝廷的军队激烈PK。为了对付这些地方的太平军,清廷可谓倾尽了全力,对安徽北部的捻军,就无法做到全力镇压了。

结果就成了这样:翁同书所在的定远县城遭到捻军和太平军联合攻击,翁同书不是对手,打不过就当逃兵逃到了寿州,定远失守。朝廷火了,好你个姓翁的,国家危难之际,你不全力抗贼,居然敢脚底抹油,给我戴罪立功,否则提头来见!

谁知寿州也不安宁,不久就遭到太平军陈玉成攻击,若不是当地团练武装拼死抵抗,太平军断不会知难而退。

虽然“赶”跑了陈玉成,但团练首领却闹起了内部矛盾,城内的团练首领孙家泰、蒙时中、徐立壮等人,与城外的团练首领苗沛霖干起来了,姓苗的干脆当了叛徒,转而围攻寿州。

苗沛霖的叛变引起清政府极度忧虑,因为这是一支劲旅,其反叛比捻军和太平军的危害还大。朝廷密令翁同书摆平,以免无法收拾。

翁同书便找了个人去劝降。他找的人叫张学醇,是前任安徽按察使,和苗沛霖很熟。苗沛霖说要我投降也行,但必须把孙家泰、蒙时中的首级交给我祭奠亡灵,同时朝廷不得追究我当叛徒的责任。翁同书答应得很爽快。

万万没想到,这是苗沛霖的借刀杀人之计,孙家泰闻讯自杀、蒙时中被杀,苗沛霖得到他们的首级后依然“叛逆如初”。

这可把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气坏了,上书弹劾“肇事者”。问题来了:弹劾翁同书的是曾国藩,与李鸿章何干?原来这纸措辞激烈、连皇帝老儿和太后看了也“心悦诚服”而无法说情的弹劾词,出自李鸿章之手。其中最“要命”的,是这样几句:“臣职分所在,理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尽管锋芒内敛,却暗藏杀机。

结果翁同书被判斩刑,他爹闻讯当即气死。这可把皇帝老儿和太后吓得不轻,因为这个名叫翁心存的老头儿也曾做过帝师。虽然最后在皇帝老儿和太后的干预下,翁同书被改判充军新疆,但翁同龢对李鸿章的仇恨未减分毫,每时每刻都想着报仇。

有意思的是,弹劾他兄弟的人是曾国藩,李鸿章只不过给曾国藩写了篇文章,稿费都没有拿到,结果却被翁同龢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02

翁同龢报复李鸿章的第一个直接受害者却不是李鸿章本人,而是大清的海军。

在李鸿章的苦心经营下,北洋水师本来搞得有声有色,比日本海军不知强多少。为了“炫耀武力”,也为了震慑日本,李鸿章甚至还让北洋舰队到日本海去晒了下肌肉,并受日本邀请停在日本海岸,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登上中国军舰,看到中国军舰如此先进,竟然脸色惨白。

可惜,那都是十年前的事情。十年后,北洋舰队舰未增一艘,炮弹基本上没有,定远舰上的巨炮炮弹居然只有一枚,其他舰同样如此,以至于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请清政府协助镇压,当对朝鲜觊觎已久的日本也派兵到达朝鲜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却“无心应战”,因为他知道,日本水师早已今非昔比,和人家相比,北洋水师简直弱爆了。

有人或许要问:朝廷不是每年拨给北洋水师500万两军费吗?这么多军费哪里去了?答案在《中国海军大事记》的记载里:“四月,户部决定: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暂停两年,所有银子解部充饷。”

海军提督丁汝昌急了,据理力陈不发军费的利害——本来我国海军就已经远远落后于日本,再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应该立即添船换炮,否则一旦和日本爆发冲突,后果不堪设想。

丁汝昌是四月份“据理力陈”的,上谕说放心吧,马上拨款,但到了秋天仍不见一两银子拨下来。

丁汝昌要不到钱,李鸿章总能要到吧?同样没门!

谁有这么大能耐,敢扣海军军费两年?自然是主管户部的翁同龢。

实际上,早在甲午战前两年,李鸿章就想购买德国可虏伯厂制造的大开花弹,并且连命令都签发了,结果却没有买成,也是因为一个钱字——翁同龢不仅不给钱,还说买那么好的炮弹是浪费。

03

这是在“和平时期”,翁同龢如此刁难北洋水师,从而达到报复李鸿章的目的,后果似乎还不太严重。但愿他战争时期别这样,否则受害的就不仅仅是李鸿章个人了。

可他不管这么多。他心里只有仇恨,没有大局观念。仇恨的火焰已经把他脑子烧坏了。

当时那种敌强我弱的形势,是个人都能看出来,这种时候如果出兵朝鲜,结果必定没好果子吃。翁同龢不是笨蛋,他本人心里也很清楚,但他却不想放过让李鸿章身败名裂的机会,纠集其学生文廷武和张骞等人,极力鼓吹出兵朝鲜。

当时的形势对我不利,不宜开战,连一个叫王伯恭的举人都明白这点,翁同龢却嘲笑他是胆小鬼。

唯恐李鸿章不丢脸的翁同龢还直言不讳地表示,他(李鸿章)不是很牛吗?治军数十年,扫平了多少坏人啊,北洋有陆海军,岂能连一仗都打不了?王伯恭说明知技不如人还硬要和人家干,怎能取胜?

翁同龢的“回答”让人大吃一惊:“我正想让他到战场上试一试,如果输了,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

这话不仅让人吃惊,还让人脊梁骨发冷——这是宁可亡国,也要报私仇啊!世界上有这样的帝师,有这样拿国家俸禄的大臣吗?

结果就是,李鸿章不想战,因为他明白打不过,但不想战也得战,否则就是抗旨不遵,是杀头之罪。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李鸿章成卖国贼,国家罪人,人人痛恨。

李鸿章自己也是痛不欲生:“七十老翁,蒙汉奸之恶名,几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势。”

对这两人之间的恩怨,一本叫《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的书有过如此评论:“他(翁同龢)因与李鸿章之间久怀宿怨屡谋报复,李鸿章不欲战而迫其战,在他看来正是挫抑之而困顿之的良好机会,又岂能放过?至于万一试而不效,淮军挫败,私怨虽报而国事已坏,则就不是翁同龢所去急的问题了。”

这话再明白不过了:翁同龢只管公报私仇,至于会不会给国家带来灾难,他才不管呢!

那以后,翁同龢依旧处处跟李鸿章过不去,但和这件事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好在,这个胸襟狭窄、心无大局的小人最终也没好下场:1898年6月,翁同龢被免去一切职务,遣送回原籍,永不叙用。

看在你曾是两朝帝师的情分上,就不杀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