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西汉刚建立,就遇到匈奴这个大灾星。
这个大灾星,原本被秦朝名将蒙恬打得落花流水,并被逐出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区,但他们却趁楚汉相争打得不可开交、无暇顾及之机强大起来,西汉建立后无数次进攻西汉边地,对西汉政权构成了巨大威胁。
甚至还差点要了汉高祖刘邦的命——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御驾亲征,率军32万征讨叛将韩王信,刘邦和他的前锋部队却在白登山那儿,被匈奴冒顿单于的40万大军围得水泄不通,若不是谋士陈平出了个不是招的招,重金买通单于的老婆,被包围七天之久的刘邦老命就没了。
“白登之围”后,西汉王朝意识到与其硬怼就是自找麻烦,甚至是找死,不得不委曲求全,把宗室之女嫁过去“和亲”,并且每年“孝敬”这个女婿大批财物,以换取边地安宁。那些财物甚至包括棉絮、丝绸、粮食和酒。
老丈人每年“孝敬”女婿大量财物,否则就不得安宁,这不是笑话,是实实在在的屈辱。
02
时间的车轮转得飞快,很快转过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转到了汉武帝刘彻面前。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匈奴又一次派人来到汉朝,请求和亲,血性男儿汉武帝想结束这种屈辱,却又不好擅自做主,便交由朝臣讨论。
将军、大行令(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的官员)王恢率先发言。
王恢是燕地人,之前多次出任边郡官吏,对匈奴的情况非常熟悉,所以他最有发言权:“根据以往的情况来看,咱们与匈奴和亲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管不了几年,匈奴就会背弃盟约,依然与我为敌,甚至变本加厉,这已经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所以臣认为,这种策略必须放弃,不能再让匈奴牵着鼻子走,咱们应该发兵攻打,把它打痛,打残,当然最好是打死。”
王恢的发言很合汉武帝的心意,但马上遭到御史大夫韩安国反对:“出兵攻打匈奴,至少得长途跋涉几千里,就算部队能到达目的地,也人疲马乏了,很难取胜;如今匈奴兵强马壮,运动起来如同群鸟飞翔,来无踪去无影,我们即使得到他们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即使拥有他们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因为从上古时代起,他们就不服我们管辖,无法将他们变成我们的子民,我们无法对他们进行统治。”
韩安国接着说:“再说我们是长途跋涉,他们却是以逸待劳,在他们的优势面前,我们就像强弩之末,不但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恐怕自保都难,所以,如果发兵攻打,实在是下下之策。”
韩安国说完,现场一片死寂,汉武帝的脸色也很难看,过了好久才问:“那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如今之计,只有继续和亲。”韩安国说。
举手表决,大臣们大多支持韩安国。
03
王恢的意见虽然没人支持,但他明白皇上是站在他这一边的,再说早在这之前,皇上就在进行部署和安排了:派李广等名将率军镇守边郡要塞,巩固边防,采取措施鼓励养马;派张骞出使西域,希望能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汉武帝打算废除“和亲”政策,转而用军事手段对付匈奴,还因为经过文、景两代的“文景之治”,帝国已经积累了巨额财富,再加上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治已经形成,皇帝和朝廷的话比过去管用,叫诸侯王往东他们不敢往西了。
打仗不是打钱吗?咱们现在有钱了,有钱就是用来花的,为什么不跟他干一仗,结束这屈辱的“和亲”政策?
汉武帝的心思,王恢了如指掌,也时刻记在心上。
公元前133年,雁门郡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豪强聂壹对王恢说,皇上不是想收拾反复无常、不讲信义的匈奴吗?其实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错过了也许就没有了。
王恢急忙问他有何良策。
聂壹说,如今匈奴与大汉刚刚和亲,对咱们不加防备,他们不是总想搞咱们的财物嘛,咱们就利用他这个弱点,“示之以利”,把他们引诱过来,然后利用伏兵对其发动突然袭击,定可大获全胜。
王恢报告了汉武帝。
此时的汉武帝反而冷静下来:照聂壹的计策,就意味着与匈奴彻底翻脸,今后可能就是持续不断的战争,咱们有打赢的把握吗?如果打不赢,最坏的后果会是什么?咱们能够承受吗?
04
汉武帝再次召集群臣商议。
这一次争论,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激烈,争论的主角,依然是王恢与韩安国。
而韩安国,依然是老一套,什么长途跋涉啦,什么以逸待劳啊,可是他发现,愿意听他说话的人,好像比上次少了。
这一次,王恢的意见占了上风,有备而来的他慷慨陈词——战国初年的代国很弱小,北边还有强胡的攻扰,南边有中原大国的威胁,但人家君臣能够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抗击强敌,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敢轻易碰它,和代国相比,咱们强得多吧?
言外之意是:咱们如果连一个小小的代国都不如,就别在江湖上混了。
凡是有点血性的,都听不得这话。
王恢接着说,如今咱们大汉强盛,天下一统,陛下也威名远扬,可是匈奴为什么依然不断地来搞咱们?这是因为咱们一再容忍,一次也没把他们打痛,他们觉得咱们软弱好欺、不欺负白不欺负、欺负了也白欺负的缘故,好像一个坏人,既然犯罪成本很低,甚至没有成本,他何乐而不为?对犯罪分子不严加惩罚,实际上等于鼓励犯罪。
这些话,更是击中了热血男儿的心。
王恢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的勇气,诱敌南下、设伏马邑,集中力量全歼攻入之敌。
经过激烈辩论,汉武帝采纳了王恢的建议,制定了断绝“和亲”、全面抗御匈奴的策略。
05
首先提出诱敌深入之策的聂壹,义无反顾地充当了间谍的角色。
他以经商为名来到匈奴,对单于说,在下有一笔大买卖,想和单于一起做,不知单于意下如何?
他的“大买卖”是,他利用他的数百名手下(实际上没有),想办法杀掉汉朝的马邑县令,让他们举城而降,事成之后,马邑的牲畜和其他财物,就全是大匈奴的啦,“至于给我什么好处嘛,单于您老人家说了算”。
单于的眼睛亮了,马邑,那可是主要的产马地啊,也是非常重要的马匹交易市场,汉朝建立之初,咱祖先就和他们争夺过,和他们大打了一场,可惜没打过刘邦,马邑先得后失,咱们一直咽不下这口气,做梦都想重新夺回来呢。
照聂壹的主意,马邑简直唾手可得嘛,那个地方,可是富得流油啊,这买卖,当然干得!
至于聂壹要求率军去接应,理所当然啦,否则汉军追来,他们就没命啦,所以不但应率兵去接应,人少了还不行,那么多牲畜和财物,得一次性弄回来啊,若能顺便劫掠一些人口,那是再好也不过了。
人口也是财富啊。
列位要问了:这单于,怎么这么好骗?
其实不难理解,每个人都有缺点,他的缺点是贪。
如果说恋爱中的女人最傻的话,那么一个人一旦起了贪念,基本上就无可救药了。
于是,单于亲率10万大军,到武州塞(今山西左云)那个地方先驻下来,然后派随聂壹进入马邑,待马邑县令被杀,然后进兵。
06
这边的行动步骤,早就想好了。
聂壹返回马邑,秘密会见马邑县令,按照之前的计划,杀死一名囚犯,把其首级挂在城门上,“告诉”匈奴人:马邑县令的脑袋砍下来了,马邑已被控制,就等大军来掠夺了。
这件事,当然是瞒着匈奴使者干的,使者还以为那颗脑袋,真是马邑县令的呢,赶紧屁颠屁颠地回去报告,单于哈哈大笑,立即率军朝马邑进发。
因为是骑兵,匈奴人行动很快,但在距马邑一百多里的地方,单于觉得不对劲——为毛沿途看到这么多牲畜,马牛羊什么都有,漫山遍野都是,放牧的人却一个也没有呢?不科学啊!
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为了证实他的怀疑,单于下令攻打汉朝一边防小亭,抓了雁门尉史——给老子交代,你们汉朝,到底在搞什么鬼?
碰巧抓到的是个怕死鬼——单于您赶紧退兵吧,晚了就来不及了,汉军在马邑设了埋伏,要把你们一网打尽呢。
单于大惊,紧接着就是大喜,真是天不亡我啊,这个汉朝尉史,是上天赐给我的吉祥物!
不但不怪罪这个尉史,反而封他为“天王”。
然后,他们就撤了。
07
匈奴人这一撤,把汉军害苦了。
当时,王恢和材官将军李息率领的三万人马已出代郡,正打算袭击匈奴人的辎重,然后断其退路(匈奴人若兵败,必从代郡撤退),忽然得到报告:匈奴突然退兵,原因不明!
王恢大吃一惊,很显然,消息已经走漏!
是按原计划继续进军,袭击对方的辎重呢,还是退兵?如果继续进军,就会遭遇匈奴人的主力,那可是10万精兵啊,咱们这三万人马,不够给他塞牙缝!
这个仗,显然打不得,王恢不得不退兵。
此次行动,汉武帝动用了32万大军,志在一口吃掉匈奴人,谁也没想到会是这种结果!
除了王恢、李息,汉军的部署还包括:
命令护军将军韩安国(他也是这次行动的总指挥)率军分驻马邑境内埋伏;
命令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埋伏。
汉军已为匈奴人布下一个很深的陷阱,没想到这些猎物太狡猾,还没到达陷阱边缘,就折转身打道回府,轻轻地走了,正如轻轻地来,招呼都不打一声。
韩安国埋伏好部队,苦等几天也不见动静,只好改变原定计划,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却连匈奴人的影子也没看到,人家早跑回去庆祝“胜利”了。
其他几股伏兵等来的,自然是同样的结果。
08
是匈奴人太狡猾吗?当然不是。
与其说匈奴人狡猾,不如说汉军太愚蠢!
很显然,那些漫山遍野的牲畜,是汉军有意撒的诱饵,匈奴人见到那些诱饵,确实也曾忘乎所以,然而,汉军的安排如此精心,竟然没有一个人想到,看似精心安排的后面,其实有一个大漏洞!
韩安国,李广,公孙贺,哪一个不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战将?可是他们,竟然没有一个人想到,牲畜是需要人来管理的,他们安排了漫山遍野的牲畜,却不安排一个放牧人,这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对方:这是个陷阱,千万别往里跳。
早知如此,还不如不撒那些诱饵呢。
这就像一个演员,表演太过,反而弄巧成拙。
“马邑之谋”的失败,不单单是兴师动众而劳而无功,关键是深深地刺痛了汉武帝的自尊心,计谋的提出者、坚决主战的王恢,虽然为保存三万精兵而退兵的决定是正确的,但在汉武帝看来却是临阵脱逃,是贪生怕死,根本不顾王恢的辩解,也不理母亲替王恢说情,不肯饶他。
被关进监狱的王恢自知性命难保,自杀谢罪。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精心策划的“马邑之谋”,原本有必胜的把握,结果却毁于一个低级错误,实在是令人叹息!
匈奴人侥幸逃脱,无异于老虎归山,短暂的休整后,作为对“马邑之谋”的报复,匈奴单于对汉朝发动了更加疯狂的劫掠,与汉朝的冲突不断,而且愈来愈激烈。
“马邑之谋”的失败,也让汉武帝明白了一个道理:汉匈边地长达万里,防不胜防,与其消极防御,不如主动出击,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
经过多年准备,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主动出击的“蓝图”变成了行动,命卫青和霍去病远征漠北,找到匈奴主力,狠狠地收拾了一顿,打得匈奴被迫向西北迁徙,之后十多年再无力南下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