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刘罗锅”为什么要故意犯错?(1 / 1)

01

多年前,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风靡大江南北,讲述的是清朝乾隆年间,“宰相”刘墉刘罗锅和大贪官和珅斗智斗勇的故事。

需要说明的是,清朝是没有宰相这个职位的,说他是“宰相”,实际上指的是他当的官儿相当于宰相。

在包括《宰相刘罗锅》在内的许多电视剧中,刘墉都是和珅的死对头,处处与和珅作对,像捉弄傻子一样捉弄和珅。

历史上真实的刘和关系却不是这样的,这俩人不仅没有多少交集,刘墉似乎还有点“怕”和珅,因为和珅是皇帝的大红人,刘墉再“傻”,也明白这种人惹不起,能不惹就不惹,能绕着走就绕着走。

何况就地位来说,刘墉比和珅差远了,和他斗的资格都没有,就像拿竿子打枣一样,首先你的竿子得足够长,得够得着那枣。

当然,和珅这颗枣,最终还是被刘墉这根竿子打了一下,但刘墉奉嘉庆皇帝之命督办和珅案时,乾隆已翘辫子,和珅的保护伞已没。

而且在乾隆时期,刘墉很多时候做的都是地方官。虽然早在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他就因老爹的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考中进士后担任散馆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但乾隆二十一年他就被外放为地方官,做地方官的时间达20多年,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

刘墉担任地方官期间,继承了他爹刘统勋清正廉洁、正直干练与雷厉风行的作风,积极整治科场积弊、官场恶习等,尤其是担任江宁知府期间,他“为政公正清廉,声名远播,百姓叹服其品行,将其比为宋朝的包拯”。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升任湖南巡抚后,面对水灾严重、贪官污吏猖獗等现实,刘墉做了很多让老百姓拍手叫好的工作,比如弹劾贪官污吏、赈济灾民等,用一年多时间,就使湖南“库银充足,民粮丰足”,老百姓爱死他了。

那以后,刘墉又做了一件更受百姓爱戴的事。那时他已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任职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奉旨与和珅一起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的刘墉,到山东化装成道士暗访,终于查实山东三年连灾,巡抚国泰却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对无力缴税者一律抓起来,残杀为民请命进士、举人9人等事实,如实奏报朝廷后又奉旨捉拿国泰、开仓赈济百姓,把国泰捉拿回京后,又不顾皇妃替国泰说情、和珅和其他大臣故意袒护国泰等,以铁的事实据理力争,终于使国泰受到应有制裁。

国泰是皇妃的伯父,又是和珅的党羽,刘墉都知道,但是他不管。

02

让人意外的是,这个百姓心目中的“包拯”,后来却画风大变,不仅锋芒尽藏,为人处事变得圆滑世故,以明哲保身为为官哲学,头上的“棱角”也不见了,而且工作上总是出错。

他是不是老糊涂了?

刘墉的变化,是从乾隆四十七年开始的。那一年,刘墉奉调入京任左都御史,行走于南书房。从那一年开始,刘墉变了,再也不是从前那个敢说敢做、敢做敢当的刘墉了,以至于“官声渐晦”,把自己的好名声都毁了。

尤其是乾隆五十一年,任职玉牒馆总裁后的刘墉错误不断,而且基本上都是一些低级错误,让人根本想不通:这种智商的人怎么也会犯这些错误?

比如乾隆五十二年初,刘墉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居然把他和皇帝大人关于嵇璜、曹文埴两个大臣的谈话内容泄露给了别人,这哪里是浸**官场多年、深谙官场规矩的“老油条”干的事情!结果,他不但被皇帝大人臭骂一顿,大学士的职务也被撸了。

这事发生不到一年,刘墉又干了一件蠢事,受乾隆委托的他主持祭拜文庙,却不按规定行礼,结果遭到太常寺卿德保参劾。皇帝大人之所以让他主持祭拜仪式,自然是由于他向来小心谨慎,因为这种事容不得出错,非小心谨慎之人不能胜任,结果他却辜负了皇帝大人的希望,你说气人不气人?!

乾隆五十三年夏,兼理国子监的刘墉又倒霉了,乡试时发生了考生贿赂堂官的案子。结果又遭御史弹劾。虽然这事不是刘墉干的,但作为主管官员,他至少犯了失职之罪。没说的,老老实实接受处分吧。

第二年四月,也就是乾隆五十四年,受过处分不到一年,刘墉又被降职,原因是因下雨不断,上书房的师傅们一连旷工几天,不来给皇子们上课。他们旷工,与刘墉何干?原来他是上书房总师傅,有管理他们的职责,他对他们的错误行为却不予纠正,睁只眼闭只眼。作为“打瞌睡”的代价,刘墉被降为侍郎。

那以后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刘墉居然平安无事。看样子是痛定思痛,痛改前非了。有错就改,好孩子啊。

且慢表扬他,不然他又会犯糊涂。

说曹操曹操就到,他真的又犯糊涂了——乾隆五十八年,担任当年会试主考官的刘墉“安排失当”,导致阅卷草率,出现很多违制和不合格的卷子。

03

乾隆六十一年正月初一,嘉亲王爱新觉罗·颙琰受禅即帝位,是为嘉庆皇帝,但朝政仍被太上皇控制在手中。直到嘉庆四年,乾隆皇帝去世,嘉庆帝开始亲政后才有了实权。

就在那一年,刘墉的画风又变了。如果这之前的他是一只爱打瞌睡的病猫、懒猫的话,那么那以后的他,恐怕得用“精神抖擞的老虎”来形容。

至少,在奉旨查办和珅一案中,他再一次表现出不畏权势的作风,将和珅及其党羽的罪行查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最终使和珅被判处死刑。

再一次“判若两人”的刘墉,终于又回到了从前,成了人们之前熟悉的那个忧国忧民、努力工作、为皇帝分忧的刘墉。

人们记忆尤其深刻的是嘉庆七年,想到热河去耍一耍的皇帝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当时八十有余的他居然“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完全是“天降大任于斯人,斯人必须全力以赴,不负重托”的节奏!

刘墉的“变化无常”,令人深思。有人说,从地方官变京官,出任左都御史,在南书房行走时(乾隆四十七年)的刘墉开始变“傻”,实际上是装傻,是一种自保的策略。因为他知道,将来能够扳倒和珅的人非他莫属,而当时的和珅深得乾隆皇帝宠信,他不仅不能与其发生任何冲突,还必须尽量做“缩头乌龟”,不惜以不断犯错、不断被降职的手段来迷惑对方,也就是所谓的“面对炙手可热的和珅,刘墉只能‘委蛇其间,唯以滑稽悦容其间’”,否则,乾隆与和珅都容不下他,那他就完了。他一完蛋,神圣的使命就无法完成了。

如果说刘墉真有这样的先见之明和天降大任于斯人的革命自觉性,恐怕有点夸张,后来嘉庆皇帝赋予他查办和珅重任,也不过是一种“巧合”,即使那时的他已经作古,早就对和珅“看不顺眼”的嘉庆皇帝也会派其他人完成这个任务。

不过,说他面对炙手可热的和珅这种强势人物,只好“静默自守,滑稽模棱取容”,以求平安无事,倒也令人信服。

山再大,自古也是一山难容二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聪明的老虎是不会去争山头的,静默,潜伏,示弱,以退为进,一旦时机成熟,再果断地雷霆一击,毕其功于一役,方为上策。

装傻是个技术活,真正的聪明人,是会装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