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一个普通的名字,一个不普通的人。
他率领他的阿里巴巴运营团队汇聚了来自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万注册网商,每天提供超过810万条商业信息,成为全球国际贸易领域最大、最活跃的网上市场和商人社区。
他创立的阿里巴巴被国内外媒体、硅谷和国外风险投资家誉为与Yahoo、Amazon、eBay、AOL比肩的五大互联网商务流派代表之一。它的成立推动了中国商业信用的建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中小企业创造了无限机会,实现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他创办的个人拍卖网站——淘宝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本土化的独特道路,从2005年第一季度开始成为亚洲最大的个人拍卖网站。
他是中国大陆第一位登上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封面的企业家;2002年5月,成为日本最大财经杂志《日经》的封面人物;2000年10月,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2001年全球100位“未来领袖”之一;美国亚洲商业协会评选他为2001年度“商业领袖”;2004年12月,荣获CCTV十大年度经济人物奖……
他创建的阿里巴巴两次被美国的《福布斯》杂志选为全球最佳B2B站点之一,多次被相关机构评为全球最受欢迎的B2B网站、中国商务类优秀网站、中国百家优秀网站、中国最佳贸易网……阿里巴巴成立至今,全球十几种语言400多家著名新闻传媒对阿里巴巴的追踪报道从未间断,被传媒界誉为“真正的世界级品牌”。
马云头上的光环太多太多,他的成功已经巨大到使他几乎被“神”化。那么,他的成功靠的是什么?
1.“现在,公司进入最危急状态!”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马云有着天生敏锐的嗅觉,他能够比别人预先感觉到“冬天”(金融危机、互联网泡沫等)的到来。
第一次他宣布公司进入高危状态是在2000年,那是互联网发展最美好的时代,IT业的从业者个个胸怀美梦、志存高远。
2000年9月10日——马云的36岁生日这天,他的忘年交,74岁的金庸作为阿里巴巴第一届“西湖论剑”的主角应邀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四位配角是:网易CEO丁磊、北京时代珠峰科技有限公司(my8848网)董事长王峻涛、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新浪总裁兼CEO王志东。
金庸的到来,令上百位媒体记者闻风而至。这,对于此前一直没有什么名气,连IT记者都因为担心自己写的是一个神奇故事而不敢进行宣传报道的阿里巴巴而言,是一次知名度放量的良机。
然而,就在以“新千年、新经济、新网侠”为主题的西湖论剑刚刚令阿里巴巴人激动没几天,马云就宣布——公司进入高危状态!大家都非常吃惊。这是因为马云没有被一时的风光冲昏了头脑,他清醒地意识到IT行业人人向往的国际化对阿里巴巴来说,只是一场美梦,像“过山车”一样接近失控,他必须把这辆车刹住。
当时,阿里巴巴做国际网站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中国企业出口。要出口,海外必须有买家,如果没有买家,这个出口就是假的。那时候,马云在欧洲和美国做推广,做了很多演讲,效果不佳,最惨的一次演讲是2000年,在德国,1500个座位上只坐了3个人。
阿里巴巴内部的声音开始变得杂乱,要求公司转型的呼声也此起彼伏。
于是,马云将海外的那些扩张得太迅猛却没有什么作用的机构关闭,这给他带来痛苦,让他感觉自己成了不诚信的中国人。
第二次他宣布公司进入高危状态是在2007年11月6日,这一天被称为“阿里日”——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了。
当天,阿里巴巴就以260亿美元的市值一跃成为中国第一互联网公司,并创造了冻结资金第一、当天涨幅第一、香港股市市值最大的网络股等多项纪录。
那时,在阿里巴巴,人人都在享受“财富盛宴”,一天之间,4900名员工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
但是,就在酒酣、饭香、言欢、意浓之际,17位创始人却突然被马云召集到了一个相对安静的房间里。
“现在,公司进入最危急状态!”马云宣布。他比别人提早看到了危机的到来,这意味着阿里巴巴要依靠上市当天融到的巨额资金,来支撑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2.天生敏锐的嗅觉
马云总是在大家都沉浸在成功的幸福迷雾中时,宣布公司进入最危急状态。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马云天生缺乏安全感,所以,在创业及经营中,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他不安。
在早期即追随马云并曾做过其助理的金建杭看来,马云尽管没做到“读万卷书”(他只喜欢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但却做到了“行万里路”。游走于全球的马云,经常接触的都是世界顶尖的人物,从他们那里,他获得别人无法获取的信息,以及对未来经济发展形势的判断。
马云对“红顶商人”胡雪岩也颇为推崇。胡雪岩曾说过,“如果你了解一个县的情况就可以做一个县的生意;了解一个省的情况就可以做一个省的生意;了解天下的情况就可以做天下的生意。”这让马云一直铭记在心。所以,他努力使自己具备“了解天下”的能力,在视野上要“看全球”。
3.一个接一个的“贵人”
在创业几个月后,最困难的日子来临了。大家凑的50万,本打算坚持10个月,但没过几个月,就一分不剩了。于是,创业者们不得不熬过了两个月没钱、没盼头的日子。甚至打车,都不敢打桑塔纳,只敢坐夏利。
在这样的境况下,马云居然还拒绝了38个投资商。理由很简单,那些投资太过短视或功利,甚至要直接干预经营。
幸运的是,在华尔街混迹多年的瑞典银瑞达集团(Investor AB)副总裁、职业投资家蔡崇信在1999年10月正式加盟,让阿里巴巴的“资金饥渴”得到缓解。
蔡崇信是拥有耶鲁大学经济学及东亚研究学士学位、耶鲁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台湾人,他和马云见面后,做了一个看似疯狂的决定——放弃70万美元年薪和国际投资公司的稳定工作,加盟阿里巴巴,拿500元的月薪。
蔡崇信的到来,让阿里巴巴从一出生就逐渐正规化、国际化。
马云事业上的第二个贵人是孙正义。软银集团(Soft Bank)董事长孙正义是国际知名的“电子时代大帝”(美国《商业周刊》语),他还有一个中国式的封号——“网络投资皇帝”。
孙正义23岁时创立了软件银行公司,业绩高居日本首位。1995年,他看准了网络产业,投资雅虎。3.55亿美元的投入,不仅催生了世界头号网络公司,还让软银拥有的雅虎公司股份的市值在4年后达到了84亿美元。
那些来寻求投资的互联网公司声势浩大,穿着如香港电影里的人物的CEO带领着CFO,三四个人一起进去的,而阿里巴巴却是马云一个人孤零零地走进去。但是,他只花了6分钟就搞定了孙正义。
然而,当孙正义问马云需要多少钱时,马云竟回答:“我们不缺钱。”正是这欲擒故纵的一招把孙正义牢牢地绑住。孙正义派人考察过阿里巴巴后,他答应了马云的一些条件,比如,亲自担任阿里巴巴的顾问,有一些投资是孙正义自己的钱(而非简单的公司行为)。孙甚至还表态说:“我们要把阿里巴巴培育成世界上第二个雅虎。”
当然,马云也没有让他失望,孙正义退出时,获得超过70倍的回报。
2001年,中国互联网的普及运动已经达到高峰,但“互联网的冬天”说来就来,以王志东结束新浪网CEO生涯为代表的一批早期的“互联网英雄”开始谢幕。
此时,阿里巴巴的账上只剩下了700万美元。最要命的是,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没找到一条赚钱的路子。往日阔绰的投资家们,也在2000年4月纳斯达克网络股的泡沫破灭之后露出爱财逐利的真面目。
祸不单行,在阿里巴巴遭遇资金难题的时候,内部的谣言、外界的质疑蜂拥而至。第三个贵人——关明生,就是在这样的时刻加盟阿里巴巴的。
这个喜欢引经据典、言辞风趣、曾在美国通用电气工作了15年的香港人,是阿里巴巴早期的“铁血宰相”,是鼎力帮助马云度过互联网“冰河季”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还将马云想到但做不到的团队文化、价值观发挥到极致,并将自己在跨国公司摸索、积累若干年的管理思想精华融合进来,打造出一种独特而又魅力十足的“阿里文化”。
一个曾在阿里巴巴工作过的人,后来在网上写过一篇匿名文章,对关明生推崇备至:“在原COO关明生在任期间,这个从美国通用公司出来的可敬老人极力推崇价值观,公司里的每个人不仅要对九大价值观倒背如流,而且也要在工作当中身体力行,并作为KPI考核中的重要部分,哪怕你工作业绩再好,但无法认同公司的价值观,那对不起,请立马走人!那时的阿里巴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公司上下充盈着一种团结祥和、奋发向上的气氛,并深深影响着后面进来的新人。”
4.路在何方
1999年2月20日,马云在杭州西湖的一所普通住宅里,召开了第一次员工大会。当马云和盘托出他的B2B构想时,引起了一些争论。当时,中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如果想做外贸,可选择的渠道只有广交会。马云想做一个BBS(网上论坛),让那些中小企业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以促成买卖双方的交易。反对者则认为,应该效仿雅虎和声名渐起的新浪,做一个门户网站,理由也很充分,大家都去做,证明大家都看好。但最终,马云的逆向思维发挥了作用:“大部分人看好的东西,你不要去搞了,已经轮不到你了!”
当阿里巴巴成功以后,几年来,在全世界起码有上千家企业宣称自己和阿里巴巴提供同样的服务,不少企业甚至扬言将要取代阿里巴巴。而模仿阿里巴巴的企业大有人在,不少企业甚至直接拷贝阿里巴巴的产品,连“如有问题,请与阿里巴巴联系”“发生诉讼,由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管辖”这样的服务条款都屡次出现在这些模仿者的产品服务条款中。
那么,马云是怎样看待这些跟风者、模仿者、挑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