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开始,中国一家规模2亿美元的软件公司对规模500亿美元的世界软件老大——“微软”伸出来的收购、投资之手,两次说“NO”,而大名鼎鼎的“微软”却用极大的耐心等待着……
两年后,2007年11月6日,美国微软公司CEO鲍尔默乘坐自己的私人飞机抵达北京,与这家公司的董事长会面,双方进行了一次中国本土最大的管理软件公司与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间的最具分量的对话……终于,两家公司的手握到了一起。
这家很“牛”的公司便是中国早期的财务软件老大,后来管理软件行业的领头羊——“用友”公司。
这家“牛”公司的“牛”董事长就是王文京。他出生在江西上饶一个贫困的小山村,1979年,年仅15岁的他考上了江西财经大学,19岁进入国务院做公务员,22岁时,已经是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财务司的年轻干部。因工作出色,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从贫困农村走出来,做到国务院的机关干部,他的经历让很多人羡慕。
可他,却在1988年偷偷跑去听北京展览馆举办的一次会议后不久就提出辞职。辞去国务院国家干部的职务,成了待业青年的他并不像其他人那样,下海挂靠国有企业,而是注册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身份低级的个体户。然而,这并不妨碍他拥有成为世界级企业家的梦想。
1988年,他注册了这家称为服务社的公司——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
那时候,工商部门经常召集个体工商户开会,一大屋子人,什么行业都有,卖服装的,卖电子表、电器的,还有修鞋的、修自行车的,大家在一块儿开会,王文京的感觉特别好。因为他觉得这些人都很有能耐,凭自己的知识、能力,去劳动、去生存、去发展。
“用友”公司成立一两年以后,显示出很好的发展前景,一家国营单位相中了他,想让他去挂靠,他委婉地拒绝了。
当时的中关村一大批民营科技公司已经成立,闻名中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步形成,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也成立了。这里大部分公司都将目光投向电脑硬件,而王文京却另辟蹊径,涉足少人问津的领域——财务软件!
当时做软件比硬件艰难得多,因为那时软件都是随硬件被免费搭出去,有的人甚至还没有听说过“软件”这个词。
但是王文京发现中国很多企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方式很原始,就靠手工和算盘,随着电脑的出现,他们有变革的需求,他觉得应该有专业的公司提供会计软件、财务软件。另外,在中关村,买卖电脑已经有大批公司在做,他们再做已没有什么优势。
很快,王文京对市场的判断就得到了印证。1989年12月9日财政部下发《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这项试行规定允许不同所有制的公司提供商品化的财务软件,这种推进市场化的做法给当时的“用友”提供了机会。
20世纪80年代末,他们卖了一套软件给国旅总社,获得7000块钱,大家都非常高兴。这7000块在那个时候讲就相当于今天七百万的单子。
在一间只有9平方米的小房间里,王文京定下了10年后要达到3000万的规划。此外,他还为“用友”定了一个更大的使命目标——发展民族软件产业,推进中国管理现代化。1995年“用友”提前实现了3000万销售额的目标,1997年“用友”的营业额已经超过了1亿元,2007年“用友”的年销售额更是超过了13亿,那个使命目标也在一步一步地实现了。
为什么要定下这么个使命目标呢?那是在“用友”软件形势一片大好的1996年夏天,王文京去东莞,一位经销商告诉他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东莞的财务软件越来越不好卖了。因为东莞是改革前沿,所以,王文京敏锐地捕捉到危机。尽管此时“用友”在财务软件市场还处于成长期,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但他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断:派公司相关人员做专项调研,然后决定从财务软件向ERP、新企业管理软件转型。
“用友”自主研发一款企业管理软件,历时3年,耗资上亿,其间还经历了几次员工集体跳槽的情况,可产品上市后却出现了持续7年都呈亏损状态的状况。当周围的人多次建议放弃这款产品时,王文京却始终没有动摇。而正是这次转型,使得“用友”从全国财务软件市场的老大,又一跃成为中国管理软件行业的领跑者。
2000年,那么一批只有财务软件、没有别的管理软件的公司最后存活不下去了,有的倒闭,有的转行,有的被“用友”收购。2002年,“用友”成为中国ERP管理软件市场的第一。
2007年3月22日,用友软件园正式开园。这里是亚洲乃至亚太地区最大的管理软件产业基地——用友软件园,规划总面积达到了40万平方米,能容纳1.2万人同时办公。在这个软件园里,王文京正编织着他的世界级软件企业的梦想。
专注地做一件事,才能够集中所有精力,对事情做出准确判断,才能把握机会,调整节奏,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