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聪明的人都懂得自控 自控力的基石:三思而后行(1 / 1)

赢在自控力 李建珍 600 字 3个月前

在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三思而后行。是出自《论语·公冶长》,是这么说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季文子每件事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说:“想两次也就可以了。”

在美国心理学专家Suzanne Segerstrom研究人的自控力之后,也提出:三思而后行。与中国传统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位心理学家专门研究压力、希望等精神状态如何对身体产生影响。她发现,自控力和压力一样都是生理指标。当人需要自控的时候,大脑和身体内部会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帮助你抵抗**、克服自我毁灭的冲动。她称这些变化为“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的反应和应激反应有一处关键的区别:前者的起因是自己意识到了内在的冲突,而不是外在的威胁。你想做一件事(比如抽烟、吃大餐、工作时间发微信或QQ聊天),但你知道自己不该做,或者你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比如吃早餐、完成项目、去健身),但你宁愿什么都不做。这些内在的冲突是一种威胁,本能促使人做出潜在的错误决定。因此,需要保护自己,也就是需要“自控力”。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先让自己放慢速度,而不是给自己加速(比如应激反应)。

让身体进入了更平静的状态,但不是完全按兵不动。它让你避免冲动行事,给你提供更多的时间,让你深思熟虑想办法。

对“三思而后行”反应的最佳生理学测量指标是“心率变异度”,即心率的变化情况。在人们面临压力的时候,交感神经会让自己心率升高,心率变异度降低;副交感神经会发挥主要作用,缓解压力,控制冲动行为,从而心率降低,心率变异度升高。心率变异度能很好地反映自控力的程度,可以用它推测谁能抵抗住**,谁会屈服于**。心率变异度高的人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避免及时行乐的想法,更好地应对压力。

我们可以尝试着通过呼吸实现自控。具体做法是:将呼吸频率降低到每分钟4—6次,也就是每次呼吸用10—15秒,比平时呼吸要慢一些,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加上必要的练习,这一点不难办到。放慢呼吸有助于身心从压力状态调整到自控状态。这样训练几分钟之后,就会感到平静,冷静面对压力,思考自己该怎么做,重新开始,迎接挑战。

很多人做决定的时候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为什么做决定,也没有认真考虑这样做的后果。不少人患有“选择困难症”,该做决定的时候,自己的自控力不能起作用,寄希望于从别人身上得到启发,通常就会产生从众心理,形成“羊群效应”。也就是说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自控力不足的情况下,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无论意识到与否,群体观点的影响足以动摇任何抱怀疑态度的人。群体力量很明显使个人的理性判断失去作用,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这就需要我们调动自控力,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