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 1)

赢在自控力 李建珍 868 字 3个月前

如果问:你觉得什么样类型的人自控力强?是否会想到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比如:历史人物、政坛领袖、商界代表、运动健儿……

奥运会上的伟大运动员:双足惨不忍睹的博尔特、全年无休每天练习八小时浑身伤痛爱上拔罐的菲尔普斯、拿过37枚金牌脚筋断裂挨过手术刀的刘翔、打了11针封闭一声不吭坚持比赛的张怡宁、腰痛到睡不着觉开会只能趴在长凳上不能坐却坚持打比赛的张继科、连春节都在进行训练的马龙……他们无不是自控力强的人。

有一条著名的“1万小时定律”。

作家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就是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1万小时以上的专注。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4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10年。这就是“1万小时定律”。

英国神经学家Daniel Levitin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

再来看看艺术家,大画家达·芬奇,远超过1万个小时的练习,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这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股神巴菲特、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每个人都在他们的领域,投注超过1万小时的专注力,专注地阅读、思考、研究、实践,才有后来的成就。

每个领域最优秀的人才都是从最简单最枯燥的重复中掌握了达到最高深技艺的途径。

在里约奥运会上,羽毛球冠军谌龙有一个让人争议的片段,在他打赢丹麦选手阿塞尔森之后,只回答记者一个问题就消失了,许多人指责他耍大牌,等他获得冠军后,他解释:他需要静心。很多运动员进入奥运村后,关了手机,断了与外界的联系,直至他们赢得比赛才开机。事实证明,在名利面前,能控制住自己内心的人才能获取更大的胜利。

在现时代,顶尖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有什么理由荒废自己的时间呢?

另有一个“夜晚两小时”的著名理论是这么说的: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晚上8点到10点之间的两小时,你在做什么,决定了未来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每晚抽出两个小时,专注地进行某方面的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义的事,你会发现你的人生逐渐发生变化。

不能指望“夜晚两小时”会帮助我们成为某领域的领军人物,但合理利用这时间,一定会让我们成为健康的人,有用的人,小有成就的人。

可惜,太多的人抵挡不了美食的**,吃吃吃,把自己吃胖,吃成“吃货”;太多的人抵挡不了手机电脑的**,在游戏和八卦新闻面前失控了,不断玩游戏,不断刷微信,刷微博,刷空间,时间一秒、一分、一小时,一天、一月、一年地过去,虽然也会告诫自己不要浪费时间,但一拿起手机,一打开电脑,就无法控制自己,直至把时间败光,再无比后悔:如果能有自控力,我一定做得不会差。可惜,就是少了应有的自控力。

自控力,是用意志力控制住内心的欲望,面对强者不卑不亢,有胆有识;自控力,是拥有大量财富,却控制住奢侈浪费之心,厉行节约的豪迈;自控力,是控制住自己向往红尘的心,付出时间精力比任何下属都多,用铁腕缔造传奇的体验;自控力,是知道“施比受有福”,控制住土豪心态,不炫富,不晒财,将自己的财富惠及他人的经历。

自控力,是坚持不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就;自控力,是不浪费时间,日积月累,然后由一个画面就能激发一个灵感,成就一生的财富;自控力,是潜心修行,十年磨一剑,然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由自控力成就的成功,是你看他很容易,你想成为他却很难;成功,不是样板戏,没有绝对的标准,不要相信自己能简单复制别人的经历,轻易获得类似的成功,但要相信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有句古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人的经验是工作生活的《孙子兵法》,是为人处世的《资治通鉴》,亦是闲暇时的《闲情偶寄》……

阅读此书,相信你懂得:自控力,对成功人士来说,是多么重要,而对普通人来说,也是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愿每个人都能有足够的自控力,管理自己的情绪,控制懒散的心态,改变不良的习惯,体验成功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