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是把注意力聚焦在正在做的事情上,对信息的接收速度接近于处理速度。一分一秒都不分神的专注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有不专注的时刻,可怕的是长时间不专注。
社会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优越的生活,可是人的内心却越来越焦虑。我们想要努力提高自己,就关注了很多公众号,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学习很多东西。然而越努力越焦虑,学得越多,觉得自己差得越多,平静的内心也会莫名掀起阵阵波澜。其实一切都没有变,因为失去了专注的心态,才会不停焦虑。
辛姿决定利用空闲时间看看书,让自己充实起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职场竞争力。休息日下午,她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在书房里坐下,刚拿起书,手机就“滴滴滴”响了。
迅速回复完几条消息,还没有看十页内容,突然想洗个苹果,边吃边看。洗苹果时,一抬头发现电视里正在播放自己喜欢的偶像剧,男神在里面。
“今天任务是看书,可是看一会儿电视也没事。”辛姿自言自语,一瞬间就做出了决定。电视看完了,也该吃晚饭了。半天时间下来,她一页书也没看。
想静下心来工作时,总惦记着下班后的聚会;想要好好陪伴家人时,微信总是来消息。我们一边分着心,一边应付着差事。信息时代里,所有人都养成了一心多用的习惯。一心多用看似把所有事都做完了,但是一件也没做好,我们不会因为完成任务而充实,反而觉得在虚度生命。于是生活里出现了一种恶性循环:总有很多事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精力不集中,时间被碎片化,我们想要改变迷茫和焦虑却又无所适从。
精力、独立思考能力总是被无穷的想法冲散和稀释,我们总是在环境的驱使下坚定方向,又失去方向,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迷茫的年轻人在一个岗位干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枯燥无味,便投奔于最热门、最赚钱的行业,以此循环,工作换了又换,好几年过去了,什么都懂点,但样样都做不好。这样的情况源于不专注,我们总埋怨选错职业,却忘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有人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用功吗?如何用功?”禅师回答说:“用功,饿了吃饭,困了睡觉。”那人笑问:“所有人不都是这样吗?难道都和大师一样在修行?”禅师回答:“不同,他人吃饭时不肯专心吃饭,百种思索;睡觉时不肯专心睡觉,千般计较。专注于当下才是真正的修行。”
现在的人确实如此,吃饭时想着方案怎么做,睡觉时梦着会议上怎么说,我们这么用心工作,却换不回一丝喜悦,尽是抗拒与忧虑。专注是最好的修行,不必做完很多事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只需心无旁骛地做好一件事情,几乎所有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有位面包师手艺非凡,他能做出整个小镇最好吃的面包,但没人知道秘方是什么。一个年轻人前来拜师学艺,见识了师傅制作面包的全过程,并没有特别之处,但做出来的面包口味确实独特。
年轻人疑惑地问:“为什么你做的面包与众不同呢?”面包师说:“世间美食众多,我只擅长做面包。专注才会擅长,擅长了就会更专注。面包的制作方法相同,但是我专注于揉面力道、加水量、烘烤火候等每一环节,将所有环节发挥到极致。这些不起眼的差别让我获得了优势。”
年轻人明白了秘方不在表面,而在于专注地将擅长之事做到极致。后来,他终于也成了有名的面包师。
曾国藩说过:“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成就的关键就是专注于一点。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一个领域努力五年时间,至少他会在这一领域非常擅长。只是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正事上不专注,而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过于专注,手机响了我们赶紧拿起来看看,手机不响也会去看。如果把看手机的专注应用到工作中,一定能成为领域内的专家。
科学研究发现,强大的专注力可以有效管理生活,让人对生活充满热情。面对压力事件时注入专注力,就能从中获得乐趣,减压的同时提高效率。而且越是专注一件事情,对外界的抗干扰能力越强。
专注力的发挥有赖于大脑活性。持续工作一段时间,感知到大脑迟钝后,不妨让大脑休息片刻,阻止精神和情绪压力的积聚,恢复大脑活力。
记得一次只认真做一件事,行动前做好计划,避免精力的不合理分配而影响效率。还要牢记专注是深度思考,是深挖事物本质的动力,而不是盲目偏执。还不可忘记要尽可能培养对事物的兴趣,心甘情愿的专注比压抑情绪更有效果。
不要试图将各种事务一口气压缩处理,这只会给心理徒增压力,造成效率低下。不如专注做好每件事,维持平和的情绪状态,方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