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抡先生是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出生于湖南湘乡,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侄孙。他1920年赴美留学,学成归国后一直在各大学做教授,堪称桃李满天下。彼时民国学人,因为受到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眼见国家积贫积弱,都渴望能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要想有番成就,肯定就不能人云亦云。特立独行应该是学者的基本要求,学术上是这样,生活上也是这样,曾昭抡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曾昭抡作为教授,在学术上要求极为严格。他曾经站在沙滩红楼前,和电线杆子又说又笑地谈论化学上的新发现,让过往行人无不骇然;一次,他带着雨伞外出,天降暴雨,他衣服全湿透了,却仍然提着伞走路;在家里吃晚饭,他心不在焉,居然拿着煤铲到锅里去添饭,直到他夫人发现他饭碗里有煤渣;他忙于工作,很少回家,有一次回到家里,保姆甚至不知道他是主人,把他当客人招待,见他到了晚上还不走,觉得奇怪极了。后世的人评价说:“中国大学里做实验、搞研究的风气,至少在化学这门学科里,可以说是从曾公开始的。”
曾昭抡在学术上精益求精,但是生活上却不修边幅,这一点跟某些教授成天西装革履成为鲜明对比。据他的学生回忆,从1943年进入西南联大化学系的第一天起,他所见到的曾先生,蓝布大褂总是破破烂烂,胡子不刮,头发乱糟糟的,还穿着一双破布鞋,“脱下来,袜子底永远破个洞”!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新建的学校,校舍是在坟地中开辟的,泥土松软,下雨时到处是烂路。穿布鞋的曾昭抡可就遭了殃,一双布鞋穿不到一个雨季就坏了,他又舍不得买新的,鞋子前后开口,走起路来踢踢踏踏的。学生见了都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这哪里是个教授的样子,可是曾昭抡的博学却又让学生佩服。曾昭抡在化学、算学、物理学、地质、文学、音乐、美术、军工、国际关系……几乎在一切领域,都显示出超人的学识和智慧,真正是“人类的一切我都不陌生”。
曾昭抡不修边幅是有历史渊源的。他回国后出任中央大学化学系主任,国民党高干朱家骅出任中央大学校长时,专门召集各系主任开会,以便互相认识,开展工作。曾昭抡来是来了,可仍然是那副蓬头垢面的样子。朱家骅见了就问他是哪个系的,曾昭抡答是化学系的。朱家骅以为化学系弄了个管收发的来应付,就冲着曾昭抡挥挥手说:“去把你们系主任弄来开会。”曾昭抡也不答话,回宿舍后,他卷起铺盖立马离开了中央大学,很快去北大化学系做了系主任。
费孝通曾说:“曾昭抡把一生的精力放在化学里边,没有这样的人在那里拼命,一个学科是不可能出来的。现在的学者,当个教授好像很容易,他已经不是为了一个学科在那里拼命了,他并不一定清楚这个学科追求的是什么,不一定会觉得这个学科比自己穿的鞋还重要。”鲁迅先生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同理,曾昭抡先生也是如此,他把别人梳妆打扮、吃喝应酬的时间都用在了化学研究上,朝着一个方向坚持努力,想不成功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