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1 / 1)

1关于恋爱的艺术,霭氏别有详细的讨论,见《研究录》 第六辑第十一章和《恋爱与德操小言集》。

2这话是再对没有的。译者以前在别处讨论过,前代中国人很大一部分的殉国或杀身成仁的行为是由于忠君爱国的情绪,也是一种爱,成仁的仁,不用说,也是根源于爱的情绪;爱国而至于殉身,不能不说是尽了自我牺牲的能事。然此类成仁的人,其动机之中,也多少总有一些保全名节的观念,读书人之于名节,好比寻常人之于身家财产,都是自我的一部分;名节何以要保全?因为它是名教纲常的一部分,固然有保全的价值,同时也正因为它是我的名节,所以更有保全的必要。为保全名节而牺牲自我,其间同样的可以有自我满足的成分存在;不过和保全身家性命的自我满足相比,其价值自不可同日而语了。

3可参阅译者所著的 《冯小青》

4中国文字在这一点上很可以和这段讨论互相印证。说文中有 “厶”字(今私字从此,且已取厶宇而代之),八厶即为公,八就是分,把厶分配出去,或推广开去,就成为公,故公中不能完全没有厶的成分,而公的观念根本需从厶发展出来。男女的关系如此,一般人我的关系也复如此。这看法是最合理而健全的,有此看法,则西洋社会思想中“群己权界” 一类的困难问题便根本不会发生。

5雁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富有人本思想与浸**于拟人论的中国文学家也早就观察到此。

6伊奥尼亚为古希腊的一部分,由若干岛屿组成,雅典便是这一部分的中心都市。

7这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特里斯坦的叔父,是康沃尔国(Cornwall,今英国西南部)的国王,名字叫作马可(Mark);他衔叔父之命到爱尔兰迎娶新后叫依索尔德(Isolde the Beautiful),在回程中,他和这位新后共饮了一种药水,遂至彼此相爱,固结不解,后来终于被马克刺死。

8兼顾到精神方面的恋爱观,在中国也似乎发展得相当迟,除了重视同性恋一端而外,中国文化在这方面和希腊的很有几分相像,我们现在用的恋爱二字,已经是后来的假借,恋爱二字并用而成词,更是近年来才流行。《说文》爱原作 ,经传都以爱为之,而 字遂废。爱字最初训惠,训仁,训慕,并不专用于**的方面。《诗经·国风》中多男女相悦之词,但遍索的结果,只找到两个爱字和**有关,一是《静女》的“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二是《将仲子》的三句相同的“岂敢爱之”?《国策》中的《齐策》“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一语中的爱显然是**之爱,但注里说,爱犹通也。孟子提到过:“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总之,爱当**用,在最初大概是很不普通的,偶一用到,也没有多大特殊的意义,更说不上意义中有多少精神的成分。《孝经正义》于“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一语下引沈宏的注释说:“亲至结心为爱。”结心二字的说法极好,但可惜所指并不是**,而是亲子之间的爱。恋字比起爱字来,似乎要更有**的意义。戀、孌、攣、 ,古书上大率相通,从??,??从丝,有乱烦之意。《老子》说,不见可欲,则心不乱,戀字既从??遂从心,可见应与**的情绪,最为相近。但在古时候也不见得如何通行。 《易·小畜》,“有孚攣如”,子夏《传》作“戀如”,注谓“思也”;思字富有**的意味,说详下文。《诗经》上戀字皆作孌,如《泉水》的“孌彼诸姫”,《静女》 的“静女其孌”《猗嗟》“猜嗟孌兮”,《车辇》的“思孌季女逝兮”,《候人》与 《甫田》的“婉兮孌兮”——大都用作形容词,而不用作动词,作“可爱”讲, 而不作“爱”讲。我以为自形容词转用为动词,是后来的一个演变。好比婉字,最初显然是一个形容词,例如《野有蔓草》的“清扬婉兮”,后来三国时阮瑀为曹操致孙权书中,有“婉彼二人”《刘备张昭》语,即用作瑀词,即作爱字讲。

《诗经》的《国风》,不用说是最富有**情绪的一部文献,而恋爱的概念却始终不曾有过清切的表示,这是很可以惊异的。不过 《国风》有两个用得比较多的字,比爱字恋字要普通得多,我以为倒很有几分恋爱的意味。第一个是“怀”字,如《卷耳》的“嗟我怀人”及“维以不永怀”;《野有死麝》 的“有女怀春,吉士诱之”;《终风》 的“愿言则怀”;《雄雉》 的“我之怀矣,自诒伊阻”;《载驰》的“女子善怀”;《将仲子》的三句“仲可怀也”。第二个是“思” 字。如《汉广》的“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桑中》的三句“云谁之思”;《伯兮》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与“愿言思伯,使我心痴”;《褰裳》的“子惠思我”与“子不我思”。《东门之 》的“岂不尔思?子不我即”;《子衿》的“悠悠我思”;《出其东门》 的“匪我思存……聊乐我员 ”与“汇我思且……聊可与娱”。《伯兮》与《出其东门》二诗里的几个思宇,最足以表示真正的恋爱的情绪。《伯兮》的主角是一个十分贞洁的女子,当丈夫不在家的时候,连修饰打扮的功夫都暂时废弃,而思慕之深,竟到一个“甘心疾首与“心痗”的程度,所以我以为两句“顾言思伯”里的思字绝不只是代表寻常思虑的一字。《出其东门》里的“思存”与“思且”,因为有下文的“聊乐”与“聊娱”做对照,也是比较有特殊的意义的,其意盖谓,东门外的游女虽则多如云,闉闍外的游女虽则美如茶,在诗中的主人看去,只配做些寻常调情的对象,可以相互娱乐罢了,而说不到什么比较真正与深刻的性的清绪(按注疏的看法与此完全不同,孰是孰非,目前姑不深论,惟注疏一方面受了《诗序》的文词的限制,一方面又免不了家族主义的道德观念的支配,所说的一大套实际是很牵强的,译者不敏,未敢苟同)。

《诗·国风》中所开辟的这个思字的用法,到了后世,也还继续地发展。《方言》十,凡言相怜爱,江滨谓之思,其实我们根据《国风》立论,思字的这个用法并不限于江滨,我们见到的是《郑风》里最多,但卫、鄘、周代的王畿等地也有。《山海经》的《大荒东经》说:有司幽之国,“思士不妻,思女不夫”,注:“思感而气通,无配合而生子”,性情绪到此境地,也真够缠绵悱恻了。后来的诗人喜欢用“闺思”一类的题自,描绘“思妇”的情态。由此再进一步,便成不大健全的感伤主义的情绪状态了。《文选》张华《励志诗》的“吉士思秋”,注:悲也。好比《淮南子》说,“春女悲,秋士哀”,那思字就等于悲或哀了。曹植《七哀诗》亦有“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之句。《诗序》上所说“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思字,也就是这样一个思字。所以就中国文字的源流而言,最接近西洋所称romanticlove的字,不是“恋”,不是“爱”,而 是“思”或后世惯用的“相思”。

9说到这里,上文注8中所提到怀字便很有它的地位。《论语》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又说:“少者怀之。”所以译者以为假如男女间的情爱依然可以用思字来代表,则亲子间的情爱可以用怀字来代表。

10见克劳莱和吉布森在《宗教与伦理的百科全书》中合著的《恋爱》与《初民的恋爱》两段释文。

11精神分析派的这个见地不能说全错,不过把问题看得过于单纯,是不相宜的。爱憎的心理不容易截然划分。《论语》有“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之语;《管子·枢言篇》 也说:“爱者,憎之始也。”

12中外古今的哲学思想中,只有佛家在这一点上是一贯的,是充类至尽的,它否定恋爱,也根本否定生命。

13基督教《新约·约翰福音》一书第四章第八节说:“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

14关于本节,又可参看:

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又《道德观念之由来与发展》。

卡本特:《爱的成年》,有中译本。

爱伦·基(Ellen Key):《恋爱与婚烟》。

15参看霭氏《研究录》第六辑第十一章及第三辑的全书。第三辑中的三篇研究,《性冲动的分析》《恋爱与痛苦》《女子的性冲动》,都和本节有密切的关系。

16此段见解,霭氏发挥得最清楚,即见《研究录》第三辑《恋爱与痛苦》一文中。

17近代青年,在一部分文人的提倡之下,很喜欢阅读冒襄《影梅庵忆语》和沈复《浮生六记》一类的书,他们应知这一类的书,如果当文艺小品看,固然有它们的价值,但若当恋爱生活的规范与金科玉律看,那是一大错误。霭氏这一段话,在这一点上最能发人深省。

18中国人对于**的看法,虽比基督教文化下的欧美的看法略较开明,不把性现象看作龌龊的事物,性活动看作造孽的行为;不过这种责任的看法以及不便形诸笔墨的看法,倒是中西一致。《国策》:楚围雍氏,韩令尚靳求救于秦。宣太后谓尚子曰:“妾事先王日,先王以髀加妾之身,妾固不支焉;尽置其身于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战国去古代比较自然的光景未远,所以宣太后肯如此说,而史家敢照所说的记录下来;而后世文人的看法就不同了,清人王士祯对于这一段话的反应是:“此等**亵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见《池北偶谈》。王渔洋这种见地,在后世是很普遍的,硕学鸿儒,因为好作风月小词,至于被摈于从祀之列,例如欧阳修,也就因为主持风教的人大都有此种见地。袁枚《子不语》(卷二十一)说:“李刚主正心诚意之学,有日记一部, 将所行事,必据实书之,每与其妻**,必楷书某月某日,与老妻敦伦一次。”虽不避讳掩饰,却又犯了所谓责任的看法,而其所以肯坦白写出的缘故,倒也并不因为此事值得写,不妨写,而是因为要表示他的意诚心正,他的不欺,所以不得不写;这其间也当然富有一种对己的责任的看法。

19中国人对婚姻,责任观念很重,而艺术观念很轻,真正床笫间的**的艺术自然也谈不大到。不过对于此种艺术的第一步,即充分积欲的准备,却不能说全无理会,“相敬如宾”的原则,“上床夫妻,下地君子”的道理,从这个立场看,而不从礼教的立场看,是极有价值的,唯其下地能守君子之谊,上床才能尽夫妇之欢。

20英译本只是法文原本的一部分,译者是一个女子,名叫格特鲁德·M﹒平肖(Gertrude M ﹒ Pinchot)。

21参看中国《易经》一书及宋元以来理学中阳刚阴柔的人生哲学。

22见布氏所著文《双性现象》,《国际精神分析杂志》,1930年4月。

23参《易》咸卦。此卦说:“咸、亨、利、贞、取女吉。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按此卦艮下兑上,孔氏《正义》说:“艮刚而兑柔,若刚自在上,兑自在下,则不相交感,无由得通;今兑柔在上,而艮刚在下,是二气感应以相授与,所以为咸亨也。”《正义》又说:“艮为少男,而居于下,兑为少女,而处于上,是男下于女也。”此卦的卦象说:“山上有泽,咸,君于以虚受人。”《正义》说:“泽性下流, 能润于下,山体上承,能受其润,以山感泽,所以为咸……君子法此咸卦, 下山上泽,故能空虚其怀,不自有实,受纳于物,无所弃遗,以此感人,莫不皆应。”

24中国旧时所称的石女,其中有一部分所患的实际上恐怕是此种**紧缩的状态。

25这一节所称的玉洁冰清、天真、纯洁,当然不是真的,而是“罔昧无知”的代名词。

26阿克登所著书叫作《**的功能与病患》。按此书之作,既完全以男子为对象,好像生殖的功能是和女子全不相干似的。及偶然提到女子,则一则说,凡属教养健全的女子对于一切的性的题目是不闻不问的。再则说:“大多数的女子是从不受任何性感觉的很多的麻烦的(这真是社会的幸福)!”三则说,我们若说女子有性的感觉,便是一种“含血喷人”的恶意行为,见霭氏《研究录》 第三辑194页。

27男女平等的概念,在稍知两性差别的人是不大容易接受的,因此,霭氏在《男与女》一书的修正版(1926)的序言里,特别提一个所谓价值均衡的概念来,英文是 sexual equivalence。有sexual equivalence的新概念新名词,sexual equality的旧概念旧名词可废。

28译文中“通性”的说法是译者酌加的,原文并不如此清楚。译者以为霭氏这一段讨论还嫌过于笼统。译者不敏,近年来常以所谓“人格三方面”之说做议论的骨干,青年修养要培植到这三方面,社会思想要顾虑到这三方面;社会问题要解决到这三方面,举其一而遗其二,或举其二而遗其一,结果总是不健全的。此三方面是,一为人我相同之通性,二为人我相异之个性,三为男女相差之性别。通性发展的效果是社会秩序,个性发展的效果是文化进步,性别发展的效果是民族绵延,群居与人文的生活事实上也跳不出这三大方面。说详拙稿《关于妇女问题的讨论》(《今日评论》第二卷,今辑入《抗战与优生》)及《青年与社会思想》(昆明《民国日报》,1939年7月30日,今辑入《自由之路》)。

29李昉《太平广记》(卷一〇一)引《续玄怪录》说:“昔延州有妇人,白晳,颇有姿貌,年有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大历中,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敬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曰:‘此一**纵女子,人尽夫也……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之,遍身之骨,钩结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此段文字可以看作这种女子的一个讽刺,也可以看作这种女子的理想化以至于神明化。荀子说:“小人以为神, 君子以为文。”我们姑且把它看作一种人文的点缀就是了。

30三家作品已屡见上文译注中。

31以前的女子是生来就预备结婚的,所以当其月经已来之后,将近成婚之前,做母亲的对她多少总有一番教诫,让她知所准备,所谓“往至女家,必敬必戒……以顺为正,妾妇之道”的一类训词里大抵包括不少虽属常识而不便形诸笔墨的话。所以说,葫芦里的药多少可以猜透几分。如今呢,女子生来便不一定结婚,尽管大部分终于不免走上婚姻的路,但事前既未打主意,临事自全无准备,家庭无此告诫,学校无此课程;于是闷葫芦一旦打开,除仓皇失措而外,自更无第二个反应。

32赫氏是严复所译《天演论》的原作者托马斯·赫胥黎之孙。赫氏诸孙中有二人负有盛名,一是生物学家朱利安(Julian),一就是这位奥尔德斯 (Aldous)。

33霭氏是一个人文思想家,凡所主张,不离一个时中的原则,此处又是一些论证。

34见基氏《女子的**》一书。

35有人说起《易经》的咸卦是中国最古老的描写**的文字,但译者以为与其说是描写**的本身,毋宁说描写**的准备。所谓“咸其拇”“咸其腓”“咸其股,执其随”“咸其脢”“咸其辅颊舌”,都是一些准备性的性戏耍,并且自外而内,步骤分明。孔氏《正义》 解释“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一节,似乎认为二体已入交接状态,窃以为义有未妥。

36见塞利格曼(C.G.Seligman)所著《英属新几内亚之黑人》。

371941年3月,时教育部召集的社会学名词审査会中,于cultural focus一词,译者提议应译为“文化汇点”,幸蒙同人采择。汇点似较旧日之焦点为佳,今译文中即加以引用。

38中国也有这种看法,**的小说如《肉蒲团》也曾讨论到这一点。

39交接的姿势的讨论,在东方的文献里虽也不大公开,但忌讳的程度要远较西方为浅。在中国,则一部分见于道家的作品,一部分见于**的小说,道家的作品还往往有几分科学的价值,近年长沙叶德辉氏汇印的 《素女经》便是最好的一例(《梅影盒丛书》)。印度方面亦然。比较流行几种作品如《爱经》(kama Sutra)、《爱海慈航》(Kamaledhiplava)等在这方面都有多量的讨论,并且在要点上和近年来西洋医学界比较有价值的著述,例如范·德·费尔德的《理想的婚姻》,没有很大的区别。

40此论即见范氏《理想的婚姻》一书。

41原文是 Love talks with better knowledge,and knowledge with dearer love。

42这种征象西文称为paranoid(妄想狂)的症候,有此症候的人一方面很夸大,一方面总觉得有人因为妒忌他的伟大,不断地在暗算他,以至于谋害他,甚至于竟会发生被人谋杀的错觉。

43其他参考书目:

赖特(女)(Helena Wright):《婚姻中的性因素》。

赫登(女)(Isabel Hutton)《婚姻的卫生》。

罗比:《恋爱的艺术》。

山格夫人与斯通(女)(Hannah Stone):《避孕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