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帝国”作为一个政治词汇,伴随英国19世纪的重大事件成为历史语言中的重要话题。“帝国”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具有特殊的含义。[1]在帝国辉煌的巅峰,英国人将帝国理解为褒义的版图广阔、实力雄厚、竞争力强,而且反映了大不列颠与殖民地的联系以及与后来英联邦国家之间的特殊关系。英帝国具有政治上的同源性,尊重宪政是帝国的基础,而经济互惠是帝国存在的支柱。
尽管英帝国内没有统一的政治结构、统一的宗教、统一的语言,也没有统一的法律,但是,对于英国王室的“忠诚”却是一致的。从政治管理上看,非洲的黄金海岸由英国官员治理;加拿大采用自治政府,除了外交的权限外,基本上掌握自身的管理权;尼日利亚由商业公司管理;澳大利亚由总理负责;塞拉里昂的统治权掌握在总督的手中;沙捞越由世袭酋长管理;埃及由总领事和埃及人内阁管理。英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不同区域的扩张,导致了不同管理形式的出现,如赫尔曼·梅里韦尔在1848年所述:“从我们目前拥有的属地、半领土的自治领和巨大的商业贸易优势看,我们对这些区域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2]
当帝国的利益、帝国的理念以及帝国的影响上升到一个抽象的境界时,帝国主义就成为帝国性质最好的诠释。帝国主义在我们的话语中最初是用来指代西方的殖民制度,帝国主义者通过军事占领和强制性的管理施加政治影响,通过不平等的贸易或投资剥夺依附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垄断成为帝国主义的新倾向,扩张成为帝国主义政策的核心,从扩张领土、取得资源和市场,到扩张经营范围、垄断市场,以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如汉娜所述:“在渴望政治权力而又不愿意放弃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他们就把这项原则强加给国家政治,而且宣称——扩张即是国家外交政策的终极目标。”[3]帝国主义不仅指各种统治和经济制度,而且意味着用强硬的态度和行动、任意使用野蛮武力或阴谋手段对付依附地的人口。
英帝国不是一天铸就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18世纪以来,英国殖民地不断扩大,商业和贸易利益是英国进行殖民地统治的出发点。为了垄断的利益,英国禁止殖民地与外国贸易,迫使殖民地遵守航海条例。但在政治上却采取了比较松散的管理方式,允许殖民地建立议会,当然最高立法权仍然在威斯敏斯特。在经济利益高于一切的重商主义时期,殖民地的扩张被历史学家们称为“重商主义的帝国主义”。
随着自由贸易原则的确立,殖民地重要性开始削弱,帝国一度被视为英国的负担。从19世纪40年代起,英国进入了“自由贸易的帝国主义”时期。曼彻斯特学派成为强大公共舆论的代言人,其代表人物科布登对殖民地的看法具有典型性:“我们在殖民地的重压下蹒跚,一只脚踏在直布罗陀的岩石上;另一只脚落在南非的好望角;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印度是我们‘倒霉帝国’的三头守门狗[4];还有几百块小殖民地分散在世界各地,它们显示了我们无穷追求自治领的贪婪欲望。”[5]科布登使用了“倒霉帝国”和“贪婪欲望”的字眼,表现了对帝国的深恶痛绝。在自由贸易政策走向全面胜利的时代,“英帝国”在英国人的心目中不仅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术语,而且成为“负担”,“架在脖子上的磨盘”。此时,帝国的第一种概念开始在英国人的内心深处被唤起,人们联想到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帝国,认为帝国与国家的强大没有什么联系,从前的帝国也没有留下有价值的东西。科布登指出:“历史上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帝国——叙利亚、波斯,还有其他帝国,他们并没有为人们留下伟大的痕迹。……人们追求万能帝国以及建立强大陆军和海军的渴望……总有一天将烟消云散。”
19世纪60年代,科布登的崇拜者戈尔德温·史密斯以《帝国》作为书名发表了英国与殖民地关系的18篇文章。虽然用“帝国”一词来表现英国与殖民地的关系,但是他并不认同帝国的力量。在第一篇文章中他指出:“我敢说,自从我们的帝国建立以来,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我还要说,英格兰的伟大不在于帝国,而在她自己。”如果说帝国与荣誉有关,那仅仅是对少数人而言。帝国的荣誉只是贵族的荣誉,而不是大众的荣誉:“如果殖民帝国的好处是真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分享……但是,帝国的自豪,享受帝国的愉悦属于帝国阶层。”在该书的前言中,戈尔德温给帝国下了一个定义:“广义上的帝国是指任何国家用武力获得的自己海岸和水域外的领土……就我们的帝国而言,包括不列颠殖民地(白人为主体)、征服的其他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印度、陆海军基地、保护地,甚至包括我们实际上保护的土耳其,以及我们合法拥有的爱奥尼亚岛屿保护地。不同的保护地与帝国保持不同的关系……保留殖民地的理由是多种多样的……帝国的自豪应贯穿到所有的殖民地和保护地,领土的扩大就是实力的增强。”[6]
戈尔德温的帝国概念似乎自相矛盾,一方面,他建构的帝国仅仅是定义上的帝国,并不是实践的写照,在他看来定义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假定。从实践上看,殖民地不仅增加了母国的财政负担和卷入战争的危险,而且无以回报,保留帝国的价值不大。与殖民地的“感情”不足以解释政治关系的动机,至于“尊严”,只是政治家“盲目的专制情感”。另一方面,他的自相矛盾与英国仍然存在的帝国情结有关。在曼彻斯特学派和分离主义者要求放弃海外殖民地的责任、提倡建立“小英格兰”的同时,一些怀旧的人们仍然留恋过去的帝国,他们怀念父辈们为开拓殖民地做出的贡献,要求建立“更大的不列颠”。当时,“帝国”这个敏感的词汇仍然遭到回避,因为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后,“帝国”对英国而言,意味着一个外国的政治制度,帝国皇帝要求国人尊重他的权威,并将他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帝国是专制的象征,是自由政府的对立面。从帝国政策上看,对内促进财富增加,对外依靠军队的力量在海外大肆扩张。因此,无论是从自由政府、自由经济的角度,还是从道德的角度衡量,英国人都不能接受“帝国”这个名称,此时的帝国与荣誉、尊严或自豪相距甚远。
这一时期帝国的概念也含糊不清,戈尔德温笔下的帝国是指“自己海岸和水域外的领土”,因此联合王国不在其内,他使用各种名称表述“帝国”,如“不列颠自治领”“不列颠属地”等。按照殖民地的管理方式以及重要性,英国殖民地主要分为两种——殖民帝国(自治殖民地)和印度帝国。
19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经济霸权受到欧洲各国的挑战,自由贸易的原则也受到抵制,英国的政治家们不得不重新看待与殖民地的关系。这样,“英帝国”有了新的含义:从领土上看,它包含英国和所有的海外殖民地;从管理上看,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保持不同的联系方式,如自治殖民地、皇室殖民地、附属地等;从作用上看,英帝国不仅有利于英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将大大提高英国的国际地位。因此,巩固帝国、扩大帝国成为政治家收拢人心的政治口号。保守党领袖迪斯雷利提出殖民地是英帝国不可分割的部分,英国和殖民地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帝国,才能体现国家的实力,并在欧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对“英帝国”的政治宣传使他成为“帝国主义者的先驱”。
80年代以后,欧洲各国加快了殖民地扩张的速度,“新帝国主义”成为瓜分世界狂潮中最流行的口号。欧洲人标榜的“自由”、“平等”、“道德”和“正义”完全被利益取代,“扩张”成为压倒一切的力量。约瑟夫·张伯伦在德国吞并新几内亚的问题上表达了英帝国主义的态度:英国必须阻止外国在殖民活动中的冒险,“英国殖民者的权利和利益对我们来说弥足珍贵,如果他们真正受到威胁,这个国家将行使全部的力量予以保护,为了保持荣誉和帝国的完整,我们民主国家将并肩作战”[7]。
同时,民间的“帝国联邦协会”方兴未艾,这些人对英帝国充满自豪,西利在《英格兰的扩张》一书中说:“更大的荷兰、更大的西班牙、更大的法国都消失了,但是更大的不列颠仍然屹立不动,是帝国家庭中唯一的幸存者。”[8]福斯特在剑桥会议上也表达了对帝国的渴望:“让我们将不列颠变成更大的不列颠。”[9]他们的目的是通过宣传帝国联邦来促进帝国的联合。但是,当英国人终于认同帝国时,殖民地的经济发展以及民族主义的形成使它们对帝国有自己的理解,英国政治家、社会团体为建立帝国联邦的努力不得不以徒劳告终。
综观帝国最后30年的历史,表面上看英帝国登上了辉煌的顶峰,日不落的版图使英国傲视群雄,对手难以望其项背。英国凭借帝国的巨大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呼风唤雨,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可以从世界各地获得利益。不同区域的殖民地根据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重要性接受帝国的不同管理,英国的政治制度随着帝国扩张被推行到帝国各地,英国的法律也为不少殖民地效仿,英国的语言成为许多殖民地的官方语言,英国的生活方式被帝国各地的上流社会然而,极盛是衰败之始,英帝国也不例外。在帝国走向顶峰的过程中,帝国的危机也在酝酿。首先是英国内部的压力正在膨胀。英国人经历了从否认、质疑、反对帝国到接受、赞美、依赖帝国的转变,其中利益一直是主流社会以及民众关注的焦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社会对于帝国的未来已经出现了不同的思想和声音:一方面,帝国的存在对于提升英国的国际地位、经济利益以及军事实力上的优势一直是帝国拥护者制定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布尔战争的胜利是彰显帝国神威的标志性成果;另一方面,帝国的责任以及帝国的负担使英国政府在管理庞大的帝国时举步维艰,原因很简单,在享受帝国利益的同时,英国必须满足帝国各地的不同需要。英国的利益与殖民地的要求是一对矛盾,二者的关系一旦失衡,必然导致帝国存在的基石摇晃,帝国存在的合理性将不复存在。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英国人不得不寻找新的满足帝国存在的办法,以应付帝国内部的危机。
其次,英帝国面临外部压力。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经济实力独领**,但是,随着欧洲各国的跟进,英国作为大西洋上的小国,资源、人力、创新精神都难以始终保持领先的步伐。欧洲的德国、法国工业化迅猛启动,而且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反超英国的局面,不仅分享了英国在世界各地的市场,而且排挤英国在欧洲的市场。同时,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凭借巨大的资源和市场优势在北美、加勒比海地区以及南美大显身手。英国在外部的多重压力下,对于帝国寄予了更高的希望,利用帝国抗衡众多对手成为唯一的选择。
最后,帝国内部集聚着离心力量。进入20世纪后,随着殖民地经济不断发展、政治意识不断增强,民族独立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英帝国”不再是它们的靠山。英国政府为了顺应这些变化,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在英国人的叹息、抱怨和恋恋不舍中,英帝国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民族国家组成的松散的联合体——英联邦,英国是其中一员,当然是主要的一员。
【注释】
[1] Bernard Porter The Lion's Share A Short History of British Imperianliam 1850— 1983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84 Introduction xiii.
[2] W.D.McIntyre The Imperial Frontier in the Tropics 1865—1875 Macmillan 1967 p.11.
[3] 汉娜·鄂兰:《帝国主义》,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1年版,第6页。
[4] Cerberus,希腊神话中的冥府守门狗,蛇尾三头,长年不眠。
[5] Richard Koebner&Helmut Dan Schmidt Imperialism The Story and Significance of a Political Word 1840—196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4 p.30.
[6] Richard Koebner & Helmut Dan Schmidt Imperialism The Story and Significance of a Political Word 1840—196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4 p.33.
[7] G.Bennett ed .The Concept of Empire Burke to Attlee London A.and C.Black 1953 p.193.
[8] J.R.Seeley The Expansion of Eng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ibraries 1883 p.44.
[9] C.A.Bodelsen Studies in Mid-Victorian Imperalism London&Melbourne&Toronto Heinemann 1960 p.181.所接受,被视为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