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这篇故事里的人物重要的有四铭和他的卫圣道讲风雅的同志何道统和卜薇园,此外是四铭的妻子和儿女,这些人我都不知道有没有模型,所以无可说的。地点也不明白,从四铭的儿子学程小名拴儿这一点看来,可能这是北京,因为这种小名是北方所独有,“拴”字解作“系缚”,取留住之意。但是本文起头说四铭太太正在斜日光中背着北窗和她八岁的女儿糊纸锭,这又表明是南方风俗,或是就是东南地方也只在绍兴才是普通吧。在乡下这叫作“糊银锭”,本来是尼姑以及住在庵里带发修行的老太婆们的工作,但在一般旧式人家(这自然是民国以前的情形),有些主妇也买了锡箔来自己糊,比起买现成的来,既是省钱,也好看得多。制造锡箔是很繁重的工作,虽然事属迷信,但关于工作这总是事实。用叫作“点铜”的最好的锡,用人力逐渐锤薄,又经过女工的种种操作,成为大小的锡箔纸,这些程序太专业了,我不能懂,懂了之后记下来也可以成为一本小册子,所以只好不说。现在只说人家去买了锡箔纸来,在家里怎么把它糊成银锭这一段事。锡箔纸大小一扎,称为“一作”,不晓得多少张,只知道锡纸两种,大的长约市尺四寸,宽三寸半;小的长宽各一寸半,这里暂称作“甲一”,“甲二”。又黄色毛头纸两种,大的比甲一要窄一寸多,却要长出半寸;小的比甲二周围都缩二分,称作“乙一”,“乙二”。制法第一步先用棕刷把薄浆糊敷在甲一的背面,在正中间褙上乙一,左右两旁各余剩一部份,交给助手去把那两部份反贴在乙一的那背面,摊在竹筛上去晾干。其次是浆糊刷在乙二上,贴在甲二背面正中,交给助手趁锡纸潮湿的时候,放在刻有螺纹的圆木戳上,举起右掌用力拍下去,让螺纹印在纸上面,揭下后同样的晾干。第二步等甲一干透了,用剪刀铰去上端多余的毛头纸,再三分截断,若干纸为一叠,在长的两端和宽的两边都适宜的向内加以拗折,留存待用。第三步便是糊的一段落了。那拗折过的三分之一的甲一是底,印有螺纹的甲二即是面,糊在一处就成为银锭了。主妇用小棕刷把浆糊敷在甲二的背面四周,助手接过去复在略如船形的底下,先叫上下两边与底相粘合,再翻转过来用手指拨动左右两边,贴在底下,这就成功了。第四步是将晾干的银锭用棉线穿起来,交互的排列,使得两边的底相向,表面都向着外边,左右各二十五,一串是五十个,上头留着一条长线,六串以上总结起来,称为“一球”,银锭大概起码是三百,多至六百八百,也有二百一球的,那用在祭祀便要算缺少敬意了。在糊银锭的工作中,小孩所能担任是印螺纹的这一件,其余都要多少练习才行,其中最难的要算拗折底子,因为那是决定式样的,若是深浅不适中,糊出来的银锭样子也就不好看了。
肥皂(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