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发
这里关于头发的故事,可以说是分作三段来说的。第一段说的是过去时代,中国人为了头发怎么吃苦受难,举明末清初和洪杨时代的事情为例。第二段是故事的中心,讲清末民初的事,乃是鲁迅自己的经历,大抵都是事实,只有一两处小说化的地方。这里又可以分两个时期,一是光绪壬寅至戊申,即一九〇二年至〇八年,为留学时期,二是宣统己酉至辛亥,即一九〇九年至一一年,为回国教书时期。鲁迅往日本留学,是江南的官费生,最初没有剪发的自由,大家只好在顶上留一小块,头发解散挽作扁髻,戴上帽子,可以混得过去。有些速成班的学生,舍不得剃去一部分,整个的盘在头顶上,帽顶特别突出,样子很是难看,被加上轻蔑的诨名曰“富士山”,有的还有几缕短发,从帽子下面漏了出来,在颊边飘动,更显得男不男女不女的。自爱的学生受不住这种激刺,便发愤剪发,薙光成为和尚头,鲁迅也是其中之一,时间大概是一九〇三年二月,因为那时他有一张“断发照相”寄回国来。监督反对的话大概本无其事,那年有一个姓姚的,不记得是哪一省的监督,被留学生捉奸,剪掉辫子,拿去钉在留学生会馆,所以“涉笔成趣”的把它拉进故事里来了。姚某与某名流(姓名略)的妾有关系,由学生们去捉,其事甚奇,钱玄同知道得最清楚,可惜没有详细问他。捉奸的学生中有邹容,他为了所写的《革命军》,在上海被捕,与章太炎同被监禁,他死于西牢,太炎至丙午(一九〇六年)才被释出,往东京去。
假辫子
第二段落可以说是假辫子的故事。大概在二十世纪初期的十年中,在上海有专做假辫子的这一种行业,说不定只有一人专利,因为这种生意不很多,禁不起好几家店铺来抢的。据我在丙午前后所知道,这还并不是什么商店,单是一个名叫阿什么的理发匠,住在小旅馆里,专门给人家剪发,一个人要一块钱,剪下来的辫子不问大小一律归他所有。那时候流行前刘海发,有的留长一点,沿着头发的顶搭编成一圈小辫,他便照这个样子编了假辫子,卖给剪了辫子后来还要的人。这一条假辫子卖两元钱,比起剪发的价目来并不能算贵,其实他只因有一把轧剪,所以那么居奇,若是剃光头就算,任何剃头的都是做得来,但或者仍然要敲竹杠也未可知。鲁迅于癸卯(一九〇三年)秋回家一趟,那时就在上海买了一条假辫,戴时如不注意,歪了容易露出破绽,而且这一圈小辫扎紧在头顶,好像是孙行者的紧箍一样,大概也很不舒服。那年他在乡下要上街去的时候,才戴了两回,等到出发回学校去,一过了钱塘江,便只光头戴草帽了。乡里人看不惯没有辫子的人,但是似乎更不喜欢装假辫的,因为光头只是“假洋鬼子”罢了,光了头而又去装上假的辫子,似乎他别有什么居心,所以更感觉厌恶了。鲁迅在这一时期,戴不了几回假辫子,因此也不大怎么挨骂,那时我在乡下,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