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的人物不仅要有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而且还必须有个性化的语言。清代李渔说过:“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无论立心端正者,我当设身处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心邪辟者,我亦当舍经从权,暂为邪辟之思。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果能如此,即欲不传,其可得乎?”语言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随着人们出身、学识、经历、脾气、教养、职业等的不同,表达思想的方式和语言也一定有其自己的个性特点。高明的作者必须如鲁迅所说,要写得使人可以从说话看出人来。否则,即使避免了“千人一面”,也难免不是“千口一腔”。《聊斋》有许多作品在语言的个性化方面是颇有成就的。像《聂小倩》中两个老太婆(鬼鸨母)的对话,《邵女》中媒婆的声口,《仙人岛》、《小翠》中姑娘们斗嘴的腔调神情,《赌符》中赌徒的口语,《阎王》中理“歪”气壮的村妇语言,等等,真是“说一人肖一人”,使人有“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
具有个性的、独特的人物,来自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感受。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之间,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以种种原因而互相区别。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其外貌是绝不会重复的,其内心世界也是绝不会雷同的。作家只要从生活出发,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而不是从某种抽象的概念出发,敏于观察,善于发现和表达,就会使其笔下的人物个性化。《聊斋》所塑造的各种不同个性的人物,正是蒲松龄对生活独特的观察和感受的结果。有了许许多多各不相同、独特的个性,人物的多样性也就不求而自至了。蒲松龄的时代,大概还没有什么把人物分为英雄人物、中间人物、反面人物等规矩,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实在很难用这样三个概念加以概括。他在《聊斋》中写了多种多样的人物: 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神仙鬼怪,花草虫鱼,几乎无所不有。尽管这些人物写得有好有坏,有成功或不大成功等区别,但由于他没有什么框框,所以,人物并没有定型化,而是多样的、复杂的和发展变化的。无论是人类还是狐鬼仙佛,总是根据生活的实际和主题的需要,在不同的作品中有不同的面貌。一些为作者所热爱的人物也不妨稍有弱点和缺点,而作者所鞭挞的人物也不简单地就是草包一个,甚至某种人物在这一篇是以正面人物身份出现的,而到了另一篇却成了反面角色。譬如冥王这个角色,在许多篇中是正义公理的化身,与人间浊世形成鲜明的对照;但在《席方平》中,冥王却是一个反面人物,成了人间浊世的影子。唯其不固定化,才避免了平均化、雷同化,才有个性的多样化;而正因为有了个性化和多样化,人物才能在艺术形象之林占有一席之地,《聊斋》也因此才有了旺盛的生命力,能够风行数百年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