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渡两关记(1 / 1)

明代散文 雷群明 1038 字 3个月前

程敏政

予谒告南归①,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②,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须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③。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④,仰视不极。石栈岖崟⑤,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为应。时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计此关乃赵点检破南唐擒其二将处⑥,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冠绝。夜二鼓,抵滁阳。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⑦。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⑧,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⑨。去香林尚三十馀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

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⑩。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尝厄于此关(11),岂恶地固应尔邪?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渡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注释】

①谒告:请假。 ②成化戊戌:公元1478年。 ③铜钲:一种似钟而有柄的乐器,此应指铜锣一类。束燎:火把。 ④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 ⑤岖崟(yín银):崎岖险峻。 ⑥“赵点检”句:指赵匡胤消灭南唐主力、活捉其二将姚凤、皇甫晖的事。点检,官名,即“都点检”。 ⑦和州:治所在今安徽和县。 ⑧武陵:武陵源,“桃花源”的所在地。仇(qiú求)池:甘肃有仇池山,形势险峻,魏晋时氐族杨氏所居。 ⑨昭关:春秋楚地,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北小岘山上。 ⑩避易:同“辟易”,惊退。 (11)“伍员”句:指伍子胥外逃奔吴,于此关受阻,一夜急白了头发的传说。

【作意】

记述两次夜晚渡关的惊险情景及由此而发的感慨。

【鉴赏】

作者成化二年(1466)中进士,留京做官,至十四年写此文时,称“离亲之久”,大概是首次回家探亲,所以路上竟不顾险阻,日夜兼程,真是归心似箭。快到家乡时,这种心情尤为急迫,以至于冒险夜渡两关。在这种心境下的“旅游”,全然没有一般游山玩水者的闲适和轻松愉快的心情,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这篇游记的最大特点在于情与景的高度融合,大自然的一切都随着心情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面貌。过清流关时,由于寒风吹灭了火把,行人心中恐虎的神经被拨动了,于是四面发出声音的草木,不再显得可爱,反而成了恐怖源,让人觉得老虎好像就藏身其中,以致“人人自危”。而一旦走过山林小路,登上山顶时,忽然发现明月如盘,高挂天际,将柔和的银光洒遍大地,顿时就产生了一种安全、祥和的感觉。而过昭关时,始见“峦岫回合,桑田秩秩”,颇有世外桃源之风,心情也为之愉悦,而进入深山、道路为阻时,又吓出了一身冷汗;及至过山涧时,夜色朦胧中,误把怪石当作了伏虎,平时优美的石林,此时变成了可怕的猛兽,不要说细细地欣赏,就连辨别真假的工夫和心情也没有了。与一般游山玩水的游记比,这篇文字可以说完全记的是紧张、恐怖之中的山水,从而显出了其特点。

细读全文,作者夜渡两关,除了山路崎岖陡险和荒凉外,其实并没有什么危险。所谓的“犯虎穴”、“濒危而幸免”,不过是空穴来风,并无其事,途中的惊吓,完全是草木皆兵,一场虚惊。比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武松式的打虎英雄来,他们的形象未免不够高大,而且有些可笑,可怜。但它写出了一段真实,写出了一批真人,所以显得特别可亲,可信,也很可贵。

在写法上,作者很好地掌握了虚实松紧的关系,并很注意对比的运用,使文章跌宕生姿,没有结构上的重复感。过清流关,他是不想走而走的,原因是受了驿吏的骗;但事前知道有虎,故有备而行。过昭关时,是在一种脱险后的愉快心情下,因判断错误,被迫夜渡的;得知有虎,事出突然,故惊吓尤甚。把两次渡关,写得同中有异,耐人咀嚼。这大概也是这篇文章历来受人重视的原因之一吧。

【补充说明】

李东阳《篁墩文集·序》说:“程先生资禀灵异,少时一目数行下,英宗朝,以奇童被荐入(书为人)翰林观中秘书,用经学及第。读诵常至夜分,遂能淹贯群籍,下上其论议,订疑伐舛,厥功惟多。及研究理道,求古人为学之次第,久而益有所见,而于朱子之说,尤深考核,自以为得我师焉。赜探隐索,注释经传,旁引曲证,而才与功力又足以达之。虽皆出于经史之馀,而宏博伟丽,成一家言,质诸今日,殆绝无而仅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