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楼记(1 / 1)

明代散文 雷群明 771 字 3个月前

高攀龙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①。

楼成,高子登而望之曰②:“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③,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④,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吾少时⑤,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⑥,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⑦;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之游观耳⑧,将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

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也⑨。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又其赘矣⑩。

【注释】

①九龙:即无锡的惠山。峙:屹立。 ②高子:作者自称。 ③穆然:庄严的样子。 ④“优哉游哉”二句:《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引逸诗“优哉游哉,聊以卒岁”,此处系化用此二句,表示悠闲自得地度日。 ⑤曩(nǎnɡ囊上声):从前。 ⑥殷周之墟:商、周时旧址。 ⑦几席:茶几与炕席。这里指起居用具,表示所占地位之少, ⑧十一之游:十次中游一次,形容次数少。 ⑨耦(ǒu呕):偶,成对。 ⑩赘:累赘、多余。

【作意】

借建造可楼抒发知足常乐、不为物累的超然思想。

【鉴赏】

为亭台楼阁作记,是中国文人的传统爱好,在高攀龙以前,已有无数名篇佳作脍炙人口,因此,在动手为“可楼”作记时,难免会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的感慨。但作者此记则翻新出奇,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首先,他写楼,但意不在楼本身,而在楼外之景。可楼者,不过是在水面一房的顶上偏左加高筑出来的一间小楼而已,楼本身,不过方丈,也不见雕梁画栋,碧瓦飞甍,可见并无特色。但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所处位置,高出水面,四面空灵,辟而为窗,则巧妙地截取了一幅幅大自然的灵山秀水,南有湖山之胜,北有田舍之幽,东有九陆之奇,西有九龙之峻。显然,它是以楼外之景取胜。作者对楼的认可,也不在楼的本身,而在楼外之山水风月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思绪。他所“可”的,是大自然的美好赐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等。

其次,他写可楼之“可”,也不仅在所“可”之大自然,而是由此生发开去,发出了人生应该知足常乐的感慨。作者这种认识有一个过程,是在经历了人生磨难、阅历增长之后才得到的。大凡人在年少气盛时,总是雄心壮志冲云天,追求无止境,永远不满足,因而总是不“可”,也总是不乐。作者认为,这是人类的一大毛病。要克服这一毛病,就要知足,做到“无所不可”便可“无所不足”、“无所不乐”了。他以吃喝、住房、苑囿为例,说明过分追求纯属多余,只要够用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未免有消极的成分,但对于那些贪得无厌、诛求无已的饕餮之徒来说,倒也不失为暮鼓晨钟、当头棒喝呢。

末了一段,作者提出有所可有所不可,仍是“与物为耦”的低级阶段,表示还要努力进入忘却可与不可、摆脱物累的高级阶段,近乎悟道的禅语。意味深长,发人深省,有余音绕梁的效果。

【补充说明】

黄宗羲《明儒学案)称:“先生之学,一本程、朱,故以格物为要,但……先生谓‘才知反求诸身,是真能格物者也’,颇与杨中立所说‘反身而诚,则天下之物无不在我’为相近,是与程、朱之旨异矣。先生又曰:‘人心明,即是天理,穷至无妄处,方是理。’深有助乎阳明‘致良知’之说。”以此可知此文的哲学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