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①。自六朝迄于南唐②,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③,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④;存神穆清,与道同体⑤;虽一豫一游,亦思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⑥,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⑦。
见江汉之朝宗⑧,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厄之严固⑨,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⑩,益思有以保之。
见波涛之浩**,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11),必曰:“此朕德绥威服(12),覃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
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 之勤(13),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14)。”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
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不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15)。虽然,长江发源岷山(16),委蛇七千馀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17),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18),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19),勒诸贞珉(20),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注释】
①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②六朝: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五代时十国之一,937年由李异建立,975年为北宋所灭。 ③定鼎:指建都。 ④“声教”二句:声威教化所及,不分南北。朔,北方。 ⑤“存神”二句:精神所在,肃穆清明,与道融为一体。 ⑥狮子山:在今南京市挹江门外,为卢龙山的支脉。 ⑦“风日清美”五句:假设皇帝在风和日丽之时登楼远眺时心境。法驾,皇帝的车马。崇椒:高高的山顶。 ⑧朝宗:诸侯朝见天子。在此喻江汉之水归海。《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 ⑨关厄:关隘。 ⑩中夏:华夏中国。 (11)“番舶”二句:指外国与国内少数民族纷纷来朝见进贡。番舶,外国船只。接迹,一艘接一艘。蛮琛,南方少数民族的珍宝,此指献宝之人。 (12)德绥威服:恩德安抚,武力征服。 (13)“耕人”二句:指农民的辛勤劳动。炙肤皲足之烦,代指一年四季农民耕作之苦。捋桑,采桑。行馌,往田里送饭。 (14)衽席:睡觉的床。 (15)“临春”四句:对比历史上四个名楼的作用与命运。临春阁为陈后主所建并居之处,结绮阁是陈后主为其张贵妃所建之阁,隋灭陈时,两阁均被焚。齐云楼为唐代曹恭王所建,旧址在今江苏吴县,曾为吴王张士诚所居。朱元璋擒张之后,张的姬妾于此楼自焚。落星楼为三国吴时所建,旧址在今南京落星山上。一旋踵间,转动足跟的时间,形容时间极短。 (16)岷山:在川陕交界处,为长江、黄河分水岭。实际上长江发源地是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全长六千三百公里。 (17)逢掖之士:读书人。逢掖,古代读书人穿的一种宽袖的衣服。 (18)神禹疏凿之功:指传说中大禹治水之事。他凿龙门疏浚积水治理洪水,故称。罔极,无边。 (19)宵旰(ɡàn赣):宵衣旰食,天没亮就穿衣起床,天黑了才吃饭,即废寝忘食的意思。过去多用于称颂帝王的辛劳。 (20)勒:刻。贞珉:美好如玉的碑石。
【作意】
通过阅江楼的建造歌颂明太祖的文治武功,并隐含劝勉之意。
【鉴赏】
这是一篇奉旨之作。命题作文,从来就是一件难事。做皇帝出的题目,更得加倍小心,因为倘有什么差池,是关系到脑袋是否搬家的大问题。宋濂不愧为作文高手,他就能把文章做得恰到好处。
劈头一句“金陵为帝王之州”,为整篇文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六朝至南唐,金陵曾是七代王朝的首都,这是事实。但倘若因此接上明朝建都于此就是应了“帝王之州”的地利之类的话,那便太呆了。宋濂的高明之处,就在敢于将七朝一笔抹杀,说他们都只有半壁江山,“无以应山川之王气”,只有朱元璋皇帝建都金陵时,才“足以当之”,因为,他统一了中国,使得“声教所暨,罔间朔南”。这也是事实。所以,虽也是一种拍马文字,但不令人觉得肉麻。
与一般风光名胜的亭台楼阁的记叙不同,宋濂的这篇《阅江楼记》,除了前面略记地形之外,通篇没有“留连光景之辞”,而把全副精力用来歌颂皇帝“宵旰图治之切”,同时劝勉臣民油然而兴“忠君报上之心”。全文代登楼者立言,从两个方面写登楼后的感想。
先写皇帝在风和日丽时登楼“必悠然而动遐思”的情形:从楼上看到江河之归大海,诸侯的四面来朝,城池的深沟高垒,关隘的坚不可摧,就会想到自己风里雨里,打仗取胜得来之不易,而更加想要保护这些成果。看见江中风帆片片出没于浩**的波涛之中,知道那是外国和边陲的少数民族来朝见进贡的,就想到要更加想办法笼络他们。看到大江两岸、田野之中,耕夫农妇辛勤耕作,想到是自己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之中救出,更要设法让他们继续安居乐业。总而言之,作者代皇帝登临和感想,设想皇帝的登楼,决非“游山玩水”,而是一举手、一投足,无一不和政治相连,“无不寓其致治之思”。朱元璋也许根本就不会想得这么复杂,但宋濂这样替他脸上搽粉,内心当然是很高兴的。反过来说,宋濂说的这些保国、靖边、安民的意思,也正是他早就寄希望于坐稳江山的朱皇帝的,今天借奉旨撰记的机会巧妙地说出来,也是一次很好的诤谏吧。
但作者到此还不肯罢休,他还要从历史上其他名楼的瞬间兴废的事实联想到阅江楼的不同凡响,再次赞颂皇帝的统一之功、弭成之力。同时再从臣民登楼方面补叙一笔,只要登楼、阅江,便会想起皇恩浩**,便会自然而然生出“忠君报上之心”。这正是皇帝求之不得的事情。
作者是个政治家,所以无往而非政治。由皇帝下令在江边筑一座楼,便做出这样一篇专谈政治的“记”来,而对于“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对真正要游山玩水的人来说,未免煞风景,但作者能写成这样,毕竟别有一功,不是等闲之辈所可企及的。可见,就是拍皇帝的马屁,也得有本事,否则,有可能“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古话才会有“伴君如伴虎”这样的警句。
【补充说明】
宋濂十分强调文章的教化作用。在《文说赠王生黼》中,一开头就说:“明道之谓文,立教之谓文,可以辅俗化民之谓文。”在《曾助教文集·序》中更说:“天地之间,万物有条理而弗紊者莫不文,而三纲九法,尤为文之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