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板桥三娘子(1 / 1)

(唐)薛渔思

唐汴州[1]西有板桥店,店娃[2]三娘子者,不知何从来,寡居,年三十馀,无男女,亦无亲属。有舍数间,以鬻餐[3]为业,然而家甚富贵,多有驴畜。往来公私车乘有不逮者[4],辄贱其估[5]以济之,人皆谓之有道,故远近行旅多归之。

元和[6]中,许州客赵季和将诣东都[7],过是[8],宿焉。客有先至者六七人,皆据便榻;季和后至,最得深处一榻,榻邻比[9]主人房壁。既而三娘子供给诸客甚厚,夜深致,与诸客会饮极欢。季和素不饮酒,亦预[10]言笑。至二更许,诸客醉倦,各就寝。三1娘子归室,闭关息烛。人皆熟睡,独季和转展不寐,隔壁闻三娘子悉窣[11],若动物之声。偶于隙中窥之,即见三娘子向覆器下取烛,挑明之,后于巾厢中取一副耒耜[12]并一木牛、一木偶人,各大六七寸,置于灶前,含水噀[13]之,二物便行走:小人则牵牛驾耒耜,遂耕床前一席地,来去数出。又于厢中取出一裹荞麦子,授于小人种之,须臾生,花发麦熟,令小人收割持践[14],可得七八升。又安置小磨子,硙[15]成面,讫,却收木人子于厢中,即取面作烧饼数枚。有顷,鸡鸣,诸客欲发,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于食床[16]上,与客点心。季和心动遽辞,开门而去,即潜于户外窥之。乃见诸客围床,食烧饼未尽,忽一时踣地[17]作驴鸣,须臾皆变驴矣。三娘子尽驱入店后,而尽没其货财。季和亦不告于人,私有慕其术[18]者。

后月馀日,季和自东都回。将至板桥店,预作荞麦烧饼,大小如前。既至,复寓宿焉。三娘子欢悦如初,其夕更无他客,主人供待愈厚。夜深,殷勤问所欲。季和曰:“明晨发,请随事点心[19]。”三娘子曰:“此事无疑,但请稳睡。”半夜后,季和窥见之,一依前所为。天明,三娘子具盘食——果实烧饼数枚于盘中讫,更取他物。季和乘间走下,以先有者易其一枚,彼不知觉也。季和将发,就食,谓三娘子曰:“适会[20]某自有烧饼,请撤去主人者[21],留待他宾。”即取己者食之。方饮次,三娘子送茶出来,季和曰:“请主人尝客一片烧饼。”乃拣所易者与啖[22]之。才入口,三娘子据地作驴声,即立变为驴,甚壮健。季和即乘之发,兼尽收木人木牛子等,然不得其术,试之不成。

季和乘策所变驴,周游他处,未尝阻失,日行百里。后四年,乘入关[23],至华岳庙东五六里,路旁忽见一老人拍手大笑曰:“板桥三娘子,何得作此形骸[24]?”因捉驴谓季和曰:“彼虽有过,然遭君亦甚矣!可怜许[25],请从此放之。”老人乃从驴口鼻边,以两手擘开,三娘子自皮中跳出,宛复旧身[26],向老人拜讫,走去,更不知所之。

(见《太平广记》)

〔1〕汴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2〕店娃:店老板娘。 〔3〕鬻餐:卖饭。 〔4〕车乘:驴马拉的车子。不逮:拉车的驴马不够。 〔5〕贱其估:降低驴价。 〔6〕元和:唐宪宗年号,公元八○六——八二○年。 〔7〕许州:即今河南省许昌市。东都:即河南洛阳。 〔8〕过是:过此,即经过板桥店。 〔9〕邻比:紧靠。 〔10〕预:参予。 〔11〕悉窣:人或动物行动发出的轻微声音。 〔12〕耒耜(lěi sì累四):耕地三的两种农具。 〔13〕噀(xùn迅):让口中的水成雾状喷出。 〔14〕持践:手拿脚踏。指加工荞麦。 〔15〕硙(wèi位):原意是磨子,这里作动词用。 〔16〕食床:饭桌。 〔17〕踣(bó帛)地:手脚同时着地倒下。 〔18〕慕其术:羡慕她的法术。 〔19〕随事点心:随便作点点心。 〔20〕适会:刚巧碰上。 〔21〕主人者:主人的饼。 〔22〕啖(dàn淡):吃。 〔23〕入关:指进入函谷关。 〔24〕形骸:形体。这里是指形状。 〔25〕可怜许:可怜可怜。许,助词,无义。 〔26〕宛复旧身:宛然恢复了和过去一样的身体。

本篇《太平广记》注明出自《河东记》。《河东记》已失传。作者薛渔思,生平不详,自称《河东记》乃“续牛僧孺之书”。

《板桥三娘子》是一篇反映行旅生涯的凶险故事,童话色彩很浓。三娘子很像外国童话中的巫婆(有人认为,这个故事是外国商人带入中国的),她装出好人的样子,背地里却干着害人的勾当。但是,这篇故事的巧妙之处,在于利用三娘子的疏忽而使她自尝苦果,从而达到了劝善惩恶并提醒世人的目的。篇中关于小木人种荞麦的描写,极富童话色彩,幻想奇特而不失生活基础,由于它是用来害人的,使它就像一只毒蘑菇:既美丽,又可怕。故事剪裁得当,中心突出,人物根据需要,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成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创作中一个优良传统。